天天看點

為何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兩個人誰更正确

後周世宗從來沒有主張先解決契丹,恰恰相反,“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全國戰略思想,正是後周重臣王樸率先提出來的,隻是後周世宗執行的并不徹底,他的重心依然是北邊的契丹和被割讓走的幽雲十六州。

為何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兩個人誰更正确

作為五代十國時期最傑出的皇帝,後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緻力于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緻太平的壯志”。後周世宗在位前期,并沒有明确的先南後北或先北後南的戰略方式,在對契丹用兵的同時,為了保持後方的穩定,也積極對南方用兵。在位期間,西敗後蜀,收複秦、階、鳳、成四州;南摧南唐,盡得其江北淮南十四州,逼得南唐皇帝李煜自去帝号稱國主;北破契丹,連克三關三州,如果不是因為英年早逝,幽雲十六州很有可能在後周世宗手中收複回來。

柴榮的主要用兵目标,還是以契丹為主,而連連北伐契丹,正是沖着幽雲十六州而來。

幽雲十六州自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以來,後面的後漢後周都一直緻力于将其收回。後晉後漢的亡國,無一不是因為幽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之後,中原屏障不再,契丹大軍自幽州、雲州順利南下,不僅滅亡了後晉,還給後漢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為何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兩個人誰更正确

柴榮在解決契丹問題之前,曾對南方諸國進行了多次用兵。顯德二年(955年),西征後蜀,收複秦、階、鳳、成四州。同年十一月,柴榮第一次親征南唐,前後對南唐共用兵三次,且都是戎馬親征,最終豪取南唐江北淮南十四州,逼得南唐俯首就範。柴榮幾次成功的南征極大的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之後的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對南方用兵,柴榮目的并不在于滅其國,如果後周舉傾國之力南征,則契丹必來犯,契丹比之南方諸國,不管軍力還是軍士戰鬥力都要強上很多,後周的心腹大患是契丹,而不是南方這些實力明顯不如後周的國家,攻打後蜀南唐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是以從後周顯德六年(959年)開始,柴榮便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北伐契丹上面。

為何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兩個人誰更正确

而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是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緻力于全國統一,與後周世宗柴榮不同的是,趙匡胤南征是要完全滅亡這些割據勢力,然後再轉而對付契丹,希望能收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

值得一提的是,“先易後難”的戰略思想實際上最早是由後周重臣王樸在他的《平邊策》提出來的,後周世宗本人是認可這種戰略方式,趙匡胤在後周時就跟随周世宗參加了攻打南唐的戰争,經過三年苦戰才獲得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可見,“先易後難”中針對先打哪一個國家确實還需斟酌,南唐畢竟是十國裡面的第一大國,就“先易後難”得戰略方針裡面,先打南唐顯然是比較吃力的,這一點趙匡胤作為攻打南唐德參與者是有清醒認識的,是以對于進攻目标、順序他也做了重大調整,即“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是以得以在統一南方過程中進展順利。

同時,南方少曆戰事,百姓安居,且沃野千裡,富裕程度要高于北方,戰時糧饷軍饷還要仰賴于南方,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先富後取”思想,平定了南方諸國,則國用所需皆有,有了強大的财力物力做支撐,北宋才有可能集全國力量對付契丹。

趙匡胤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是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的。不過,在北宋漸次完成對南方的統一的同時,遼國(契丹)的國力也開始達到了其鼎盛時期,宋初多次進攻北漢都因為遼國出兵相助而不得不撤兵。北宋一直到統一南方之後才充分利用江南、巴蜀的人力物力,集中全力北征,最後才迫使北漢投降,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混亂時期。

為何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兩個人誰更正确

嚴格來講,後周世宗柴榮采取的也是“先易後難”的政策,隻是沒有宋太祖趙匡胤做的那麼徹底,後周和北宋的心腹大患都是實力極其強大的遼國(契丹),從筆者的個人角度看,顯然趙匡胤“先易後難”的戰略思想更符合實際,後周和北宋,在短時間内是無法解決遼國問題,甚至收回幽雲十六州都面臨着很大的阻礙,與其跟遼國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自我消耗,莫如先平定南方再集中全力對付遼國,這應該是當時最為明智和有前瞻性的選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