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后周世宗从来没有主张先解决契丹,恰恰相反,“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全国战略思想,正是后周重臣王朴率先提出来的,只是后周世宗执行的并不彻底,他的重心依然是北边的契丹和被割让走的幽云十六州。

为何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作为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皇帝,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后周世宗在位前期,并没有明确的先南后北或先北后南的战略方式,在对契丹用兵的同时,为了保持后方的稳定,也积极对南方用兵。在位期间,西败后蜀,收复秦、阶、凤、成四州;南摧南唐,尽得其江北淮南十四州,逼得南唐皇帝李煜自去帝号称国主;北破契丹,连克三关三州,如果不是因为英年早逝,幽云十六州很有可能在后周世宗手中收复回来。

柴荣的主要用兵目标,还是以契丹为主,而连连北伐契丹,正是冲着幽云十六州而来。

幽云十六州自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以来,后面的后汉后周都一直致力于将其收回。后晋后汉的亡国,无一不是因为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之后,中原屏障不再,契丹大军自幽州、云州顺利南下,不仅灭亡了后晋,还给后汉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何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柴荣在解决契丹问题之前,曾对南方诸国进行了多次用兵。显德二年(955年),西征后蜀,收复秦、阶、凤、成四州。同年十一月,柴荣第一次亲征南唐,前后对南唐共用兵三次,且都是戎马亲征,最终豪取南唐江北淮南十四州,逼得南唐俯首就范。柴荣几次成功的南征极大的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对南方用兵,柴荣目的并不在于灭其国,如果后周举倾国之力南征,则契丹必来犯,契丹比之南方诸国,不管军力还是军士战斗力都要强上很多,后周的心腹大患是契丹,而不是南方这些实力明显不如后周的国家,攻打后蜀南唐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所以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开始,柴荣便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北伐契丹上面。

为何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而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是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致力于全国统一,与后周世宗柴荣不同的是,赵匡胤南征是要完全灭亡这些割据势力,然后再转而对付契丹,希望能收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

值得一提的是,“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实际上最早是由后周重臣王朴在他的《平边策》提出来的,后周世宗本人是认可这种战略方式,赵匡胤在后周时就跟随周世宗参加了攻打南唐的战争,经过三年苦战才获得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可见,“先易后难”中针对先打哪一个国家确实还需斟酌,南唐毕竟是十国里面的第一大国,就“先易后难”得战略方针里面,先打南唐显然是比较吃力的,这一点赵匡胤作为攻打南唐德参与者是有清醒认识的,所以对于进攻目标、顺序他也做了重大调整,即“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因此得以在统一南方过程中进展顺利。

同时,南方少历战事,百姓安居,且沃野千里,富裕程度要高于北方,战时粮饷军饷还要仰赖于南方,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先富后取”思想,平定了南方诸国,则国用所需皆有,有了强大的财力物力做支撑,北宋才有可能集全国力量对付契丹。

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是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的。不过,在北宋渐次完成对南方的统一的同时,辽国(契丹)的国力也开始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宋初多次进攻北汉都因为辽国出兵相助而不得不撤兵。北宋一直到统一南方之后才充分利用江南、巴蜀的人力物力,集中全力北征,最后才迫使北汉投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混乱时期。

为何柴荣主张先解决契丹,而赵匡胤要后解决契丹,两个人谁更正确

严格来讲,后周世宗柴荣采取的也是“先易后难”的策略,只是没有宋太祖赵匡胤做的那么彻底,后周和北宋的心腹大患都是实力极其强大的辽国(契丹),从笔者的个人角度看,显然赵匡胤“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更符合实际,后周和北宋,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辽国问题,甚至收回幽云十六州都面临着很大的阻碍,与其跟辽国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自我消耗,莫如先平定南方再集中全力对付辽国,这应该是当时最为明智和有前瞻性的选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