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垓下之戰的前後

項羽烏江自刎

垓下之戰

楚漢兩軍進行的戰略決戰

垓下之戰是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争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此戰漢軍由淮陰侯韓信統領,共計三十萬。楚軍由項羽統領,共計約有十萬。韓信統領的漢軍大敗楚軍于垓下。

項羽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别姬,自刎于烏江旁。劉邦稱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漢政權。

項羽烏江自刎

曆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起騷擾斷其糧道,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後傳回。這時候鐘離昧正被漢軍圍困,漢軍因為害怕項羽都開始逃竄。這時齊王韓信開始率領軍隊對楚軍發起攻擊,項羽開始感到害怕。于是,雙方進行了曆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

劉邦于是采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于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并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緻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戰争過程

開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将、楚大司馬周殷,随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複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将軍為左翼,費将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于垓下。四面楚歌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于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随,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烏江決戰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顔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将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曆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争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隻輸了這一場仗便輸了天下劉邦隻赢了這一仗便赢了天下。這件事告訴大家不要輕易相信别人,你相信别人别人卻想着怎麼坑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