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行了。”

男人歎了口氣,眼神中透露出無奈和惋惜。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餘成明,一個皮膚黝黑、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臉上刻着歲月的痕迹和雨林的風霜。

他來自一個世代采燕窩的家族,從小耳濡目染,靠着這份“高危”工作來養活全家。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最後的采燕窩人——餘成明

老一輩人生活在深山或者村子裡,之是以能夠祖祖輩輩生活安穩,那就是靠山吃山。

種地、砍柴、來滿足基本的溫飽,但随着社會的發展,錢變得越來越重要。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有錢能夠買到更多生活所需,而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變錢方法,那就是去深山裡找燕窩來賣。

不過燕子的窩哪有這麼容易就能找,按照物種的生活習性,它們喜歡在懸崖峭壁上搭窩生存,想要得到它們的窩更是難上加難。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徒手攀爬陡峭的懸崖,稍有不慎就可能喪命。

時代的變遷沒能夠改變這份職業的最終宿命,如今,整個村子裡還堅持采燕窩的,已經寥寥無幾。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而且,采燕窩的季節性很強,一年中隻有幾個月可以采集,收入也不穩定。

種種因素的疊加,讓村子裡的年輕人紛紛望而止步。

每當燕窩采集的季節來臨,餘成明都會早早地準備好工具,上山搜集燕窩。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他穿着特制的攀爬裝備,手持長杆和鈎子,在懸崖峭壁上小心翼翼地尋找着燕窩的蹤迹。

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個合适的燕窩洞,他需要攀爬數個小時,甚至一整天。

但是,當他終于找到燕窩時,那種喜悅和成就感卻讓他覺得一切都值得。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而且根據餘成明的自述,采集燕窩雖然辛苦,甚至等同于在刀尖上舔血。

餘成明從1979年開始采燕窩,見證了燕窩價格的逐年攀升,從最初的2元一兩,到現在賣到2600元一兩,他靠此養活了一家人。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随着時間的推移,餘成明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份錢是想賺都賺不到了。

他的身體已經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靈活和健壯,攀爬懸崖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餘成明深知自己不能一直這樣幹下去,需要有人來接替他的工作。但是,他卻找不到合适的人選。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年輕人不願意幹這行,老一輩的人又已經力不從心。這讓餘成明感到十分擔憂和焦慮。

餘成明的兒子小餘,今年剛剛二十歲出頭,正是青春洋溢的年紀。

然而,他卻選擇了離開家鄉,到城市裡打工。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甯願在城市裡辛苦打工,也不願意繼承父親的采燕窩事業。

他覺得這份工作太危險,也太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城市裡打拼出一片天地。

是啊,對于年輕人來說,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他們不再需要像上一輩甚至上上一輩人這樣,為了生計而冒險采燕窩。

雖然這些事情讓我們看起來多少是有點惋惜和感慨,但是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誰都無法改變。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在現在社會的發展中,人們對物質水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吃燕窩的人也越來越多。

需求增多了,供給卻跟不上,這可怎麼辦?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資訊來源:紅星新聞 2019-05-22 20:23 雅砻江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科學手法采集燕窩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目前燕窩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自然采摘和人工養殖。

自然采摘的燕窩,指的是沒有人工幹預的,燕子自己在高險處(如懸崖峭壁上)找到合适的位置築巢。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采摘自然燕窩需要冒生命危險,因為多生長在峭壁上,采摘需要攀爬繩索或使用梯子等特殊的工具。

在馬來西亞的沙撈越一帶的洞壁都高達百米,采摘燕窩的人要順着一節節連接配接起來,在高空上進行采摘。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而人工養殖燕窩是一種以模拟自然環境的方法,來培養燕子和收集燕窩的養殖方式。

這種方法涉及選擇合适的燕子品種(如白腹燕、紅腹燕、灰腹燕等);

搭建合适的燕房、提供适宜的飼料和水、注意疾病防治等步驟。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養殖者會在特定的地方建造燕屋,提供一個安全舒适的環境供燕子築巢。

采摘燕窩則是在燕子離巢或剛離巢之後進行,以保證燕窩的完整和幹燥。

而那些野生燕窩,采摘過程仍然需要人工攀爬和特殊的工具,但現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了燕窩的采集過程。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可以使用無人機進行空中偵察,确定燕窩的準确位置,進而減少人工搜尋的時間和風險。

然而,到目前為止,完全依賴科技手段進行燕窩采集仍然是不現實的,因為燕窩多生長在難以到達的峭壁上,需要人工進行最後的采摘作業。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雖然現代科技在燕窩的采集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但燕窩的自然采摘還是需要人工。

古老的行當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

時代的發展,終究會淘汰很多古老的行當。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我們可以了解為它們沒有與時俱進,就像那過時的老物件,再怎麼懷念也抵不過社會發展的滾滾洪流。

就像那些老一輩的工匠手藝,雖然精細,但确實跟不上現在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最後就隻能慢慢地被淘汰,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就像以前那些挑着擔子走街串巷的貨郎,他們背着各種小商品,用吆喝聲吸引着村民的注意。

但如今,網購、超市、便利店,哪兒都能買到東西,貨郎這個行業自然也就沒人做了。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還有那些專門修補鞋子的鞋匠,以前誰家鞋子壞了都舍不得扔,找個鞋匠修修補補又能穿幾年。

但現在呢?鞋子壞了就扔,反正也不貴,哪還顧得上修補呢?

還有像一些古老的工匠手藝,比如打鐵的、編竹器的,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積累才能掌握。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但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選擇那些來錢快、門檻低的行業,這些手藝也就漸漸失傳了。

說實話,這些東西的逐漸消失還真挺可惜的,畢竟這些都是咱們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财富。

最後的采燕窩人:貴的一斤2萬6,兒子甯願打工也不學

但話說回來,社會總是要發展的,有些事物注定會被淘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咱們隻能希望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古老行業能夠得到保護和傳承,讓它們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發光發熱。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文/編輯:小陽咩咩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