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不逃跑,選擇烏江自刎,劉邦百思不解,直到臨終才悟出答案!

英雄的出路到底應該如何才能夠算得上是一個好的結局呢?相信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湧現出來的大批英雄人物,他們最終的結局讓無數人唏噓不已,其中就包含一代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最終在垓下被圍住是以自刎于烏江,他的這一舉動雖然被很多人所談論,但不失為是最有氣節的一種死法。但是當時劉邦卻不以為然,直到劉邦臨死前才真正明白,為何當年在烏江邊上,霸王項羽不逃走而選擇了自刎。

項羽不逃跑,選擇烏江自刎,劉邦百思不解,直到臨終才悟出答案!

在劉邦和項羽的這一場争鬥當中,劉邦無疑是最大的赢家,他能夠在最後勝出,除了自己的才能之外,手段也是一方面。一個直率之人和一個内心複雜之人的較量,結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劉邦雖然出身不高貴,甚至曾經一度因為蹭飯而被自己的嫂子所嫌棄,但是這并不耽誤他結交一些朋友,正是因為他的人脈使得他能夠在早期有一批死忠的追随者。項羽的出身自然與劉邦大有不同,正所謂天生貴氣,項羽是有着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而存在的有實力之人。

項羽不逃跑,選擇烏江自刎,劉邦百思不解,直到臨終才悟出答案!

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們不同的為人處世的風格,項羽雖然勇猛,但是卻帶着屬于自己的驕傲,刺傷了身邊的人。與他共事總是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這對于總有一身力氣和才華沒有展現的知識分子和武将來說,就是一種消磨和侮辱。

項羽不僅不懂得體察人情,更是性情十分暴戾,在他生氣的時候,周圍人都會遭殃。試問跟着這樣一個人,除非是真的欣賞項羽之外,無外乎就是利益上的牽扯了。但是人與人之間最容易斬斷和變化的就是利益,是以最後項羽的結局也是可以預見的。

項羽不逃跑,選擇烏江自刎,劉邦百思不解,直到臨終才悟出答案!

劉邦與項羽相比,那可就是機智多了,他從低處而來,又善于結交且懂得一定的招攬人心的辦法,是以跟着他的人都願意為他奮力一搏,這也是他最後能成功的關鍵。後來兩個人打到了烏江邊上,一代霸王卻自刎于此,進而有了劉邦的輝煌大業。劉邦當時雖然不明白為何項羽不逃走,可是卻樂見其成的,畢竟自己的江山就真的屬于劉家的天下,而皇位也是唾手可得。

劉邦當上皇帝之後,他立刻給自己的手下進行了各種賞賜和分封,穩定了人心。他在位期間做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事兒,不失為一位明君,可是人卻逃不過歲月的流逝和疾病的纏繞。等到劉邦逐漸年邁之時,他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路,尤其是曾經受到的箭傷,也是讓他夜不能寐。

項羽不逃跑,選擇烏江自刎,劉邦百思不解,直到臨終才悟出答案!

為了醫治他,呂後專門找來了名醫,可是在病榻之間劉邦卻突然想明白了為何當年項羽甯可自刎也不願意逃跑的原因,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口氣!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年劉邦和項羽争鬥已經白熱化,即使是在烏江邊上隻要項羽想逃,一切都會有可能,畢竟項羽也是一代霸王,跑路這種事兒是很容易的,可是他卻選擇了自刎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都是為了争一口氣。

如果當時他逃了即使後來再度歸來也失去了那一份榮譽,也不再是人人稱贊的霸王,這種保住自己的氣節和最後一份尊嚴的做法,就是給自己的最好的結局。如今劉邦也到了這份田地,如若醫治最後的結果也是不盡人意,還不如就此結束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生有個合理的交代。

項羽不逃跑,選擇烏江自刎,劉邦百思不解,直到臨終才悟出答案!

劉邦在病榻上想明白了這些,突然就覺得項羽的明智以及自己接下來應該做出的選擇就是拒絕,于是他拒絕了醫治離開了人世。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看上去是具有相似性,可是項羽的死卻是被人稱之為英雄行為,而劉邦卻透漏着年邁者的無奈和不願看江山旁落的逃避。這也是為何人們記得住項羽的死卻很少有人談到劉邦的死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