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将趙德昭立為太子?

趙匡胤一生共有四個兒子,其中老大和老三很早就都夭折,隻剩下老二趙德昭和老四趙德芳。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時,趙德昭剛滿11歲,趙德芳才不到2歲。

當時的趙德昭,不僅是趙匡胤的長子(

活着的

),他的母親還是孝惠皇後賀氏,是以他可以稱得上是趙匡胤的嫡長子。 從這層意義上說,趙德昭應該是趙匡胤當之無愧的繼承人。

問題是,直到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暴斃,這16年期間,趙匡胤一直都沒有立趙德昭為太子,甚至連一個王都沒封,以至于最後便宜弟弟趙光義。

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将趙德昭立為太子?

按照《宋史》中的說法,這主要是因為金匮之盟。這是在公元961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自知命已不長,便召宰相趙普入宮,然後杜太後就當着趙普的面問趙匡胤:

“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

趙匡胤回答說:

“我之是以得天下,全靠祖宗們和太後您的庇佑!”

杜太後卻說:

“不對,你之是以得到天下,是因為周世宗讓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假如當時當皇帝的是一個成年人,你還能得到天下嗎?是以,你應當吸取教訓,等你死後就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這才是國家之福也。”

趙匡胤同意了杜太後的要求,然後讓趙普把這段話記載下來,趙普于是在床前寫成誓書,然後将其藏在金匮(

同櫃

)之中,并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等到将來趙匡胤去世後再拿出來,好讓其弟弟名正言順繼位,這也就是金匮之盟的由來。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将趙德昭立為太子?

雖然,這段内容是被記載在正史中,但他的真實性顯然值得懷疑。最簡單而言,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才剛當皇帝一年,那個時候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隻有12歲,确實是個孩子。但問題是,杜太後就能确定趙匡胤活不到趙德昭長大成人?

更重要的是,這個所謂的金匮之盟,首次出現的時間是在趙光義即位的第六年。如果它真的一早就存在的話,趙光義幹嘛不在他剛登基的時候就拿出來,進而證明自己是合法登基?為什麼非要等到六年後呢?而在這一年,趙匡胤唯一還活着的兒子趙德芳恰好去世(

趙德昭兩年前已去世

),有這麼巧的是嗎?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将趙德昭立為太子?

從這層意義上說,這個所謂的金匮之盟,很大機率是趙光義的禦用文人們整出來的。因為當時趙匡胤的兒子都死完了,很多人都懷疑是趙光義所為,以至于各種猜測都跑出來,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就搞了個所謂的金匮之盟。

那麼,既然不是金匮之盟的緣故,那是什麼原因導緻趙匡胤不立太子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天下正處于分裂狀态,而趙匡胤的宋朝恰好正處在快速擴張之中。換句話說,按照當時宋朝的擴張勢頭,它是非常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在這種背景下,趙匡胤自然不會立馬考慮去立太子。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将趙德昭立為太子?

因為,一旦趙匡胤立了太子,他就必須把他當作國家的接班人來培養,這樣就需要讓太子也能夠控制帝國的軍隊,否則太子的位置是坐不穩的,甚至還會帶來殺身之禍。而在當時的背景下,想讓一個未成年人也能夠很好地控制帝國的軍隊,就必須對軍隊進行改革,比如在軍隊中設定各種牽制,用文官壓制武将,武将之間互相制衡,兵不識将,等等。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将趙德昭立為太子?

如果趙匡胤能夠實作這一步,他自然可以很放心的立太子,而且也不用擔心太子将來無法順利繼承皇位。問題是,趙匡胤如果這樣做,必然會導緻軍隊戰鬥力大幅下降,這會非常不利于帝國的對外擴張。而且當時普遍人也都希望有一個年富力強的繼承人。因為隻有這樣才更容易把這種欣欣向榮的局面,繼續向前推動一波。

是以,最初趙匡胤不願立太子的原因,主要是帝國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想辦法統一天下,而不是為太子建構權力制衡,甚至作繭自縛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軍事力量。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将趙德昭立為太子?

更何況,當時趙匡胤才四十來歲,還正值壯年,是以他也不想去費心考慮這種問題。因為從正常情形看,他怎麼還可以再活個二三十年,将來他應該還有機會來做這件事。可惜的是,他卻沒有等到這個機會。

直等到後來,趙光義兩次征遼失敗,宋朝對外擴張的步伐才終于結束,此後趙光義開始對内加強中央集權,對軍隊進行改革,再等到趙光義晚年時,這些事都已經完成了差不多,他才正式立三兒子趙恒為皇太子。這一年,距離趙光義登基,也已經過去20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