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代一雙人,争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即使在古代妻妾成群的社會大背景下,相愛的人們依然期望從一而終的愛情。但是事與願違,無論哪個時期都會讓我們看到令人詫異的愛情觀,畸形的愛情觀。
防火防盜防閨蜜,這事古往今來都适用。這個兩次插足别人婚姻的女人是誰?李英,她是一位有才氣的女子,做編輯,出書都不在話下,她本應找到一份屬于她的幸福。但是老天似乎和她開了個玩笑。她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錯誤的人,作出了錯誤的選擇。
對于她自己的愛情觀,我們本也不好品頭論足,但是這畸形的愛情觀被她正當化。她在把别人家庭搞的烏煙瘴氣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20多年來,顧城,謝烨與李英的愛恨糾纏一直為人诟病。

童話般的開端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着,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顧城
新中國成立後,思想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在此期間出現了大批的詩人。朦胧派詩人代表顧城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出生在上海的男子,長相清秀,在父輩的影響下,7歲就開始寫詩,并在多家報社刊登,自小就被稱為神通。
這麼一個完美的人物在1986年遇到了謝烨。和電影情節中類似的場景,他們在火車上相遇。謝烨被這個長相英俊且富有才華的男子深深吸引。下了火車後,幾經輾轉找到了這位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兩人很快确立了關系,進入了婚姻的殿堂。
事情往往發生的那麼微妙,在這次相遇的同時,謝烨還遇到了這一生最不應該遇到的人——李英。李英當時也是妙齡女子,兩人年紀相仿,同住一間宿舍。
謝烨總喜歡在宿舍裡面描述她與顧城的愛情。這些童話般的美好愛情悄悄的在情窦初開的李英心裡埋下了種子。聽到情深處時,李英還會抱着被子偷偷哭泣。
潘多拉之盒
這股不該有的情愫在李英心裡慢慢發芽,且日漸壯大。她一方面懂得自己不應該插足好姐妹謝烨和顧城之間的情感,另一方面她忍受不了日日夜夜對顧城的思念與欽慕之情。顧城成了李英心中的執念。
這個優秀的青年出國了,謝烨也跟随出去,隻剩李英獨自空守在原地。她無視朋友的忠告,無視謝烨的感受,頻繁的與顧城通信。她在信中訴說着對顧城思念的無數個日日夜夜。
在信中,顧城發現這個女孩對他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崇拜。從來沒有過這樣感受的顧城接受了李英,與她開啟了柏拉圖式戀愛。
謝烨在其中的滋味,不用想也可以得知三分,但是對自己丈夫的愛與包容最終戰勝了那些五味雜陳的感受。李英終于如願以償來到了紐西蘭的激情島,這個她暢享了無限美好的島嶼。
顧城的《英兒》書大篇幅的描寫他和李英床笫之歡的過程。由此可見這段三人行的情感之初,一切看着似乎是如此的正常與美好!滑稽的是,顧城還在書中還像感謝媒人一樣感謝自己的妻子。此等畸形的情感觀也為後面的悲劇埋下惡果。
悲慘結局
也許在這段情感中,隻有顧城一個人是非常滿意的,這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男人,把這樣的生活看成是理所當然。他沒有看見妻子的幽怨,沒有看見李英的占有欲,隻是一味的享受現下給他的快樂,世界的中心唯他罷了。
或者是求而不得,或許看到了顧城真實的一面:所謂的隐居田園生活不過是顧城逃離喧嚣城市的借口。李英選擇了離開,沒有正式告别,也沒有任何先兆,在謝烨和顧城因工作去德國的不久後,李英離開了激流島,并與一位英國移民結了婚。
一年後,“1993年10月8日,紐西蘭某島上夫妻倆發生争執,顧城用斧頭重傷妻子,倉促留下四封遺書的他在一棵樹下上吊自殺。謝烨在他死後不久,因搶救失敗相繼去世。”這是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
人們都在猜測這件事情的背後的真實原因。最終矛頭都指向了還活着的李英。李英在如此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她向社會澄清,說明她并沒有插足顧城和謝烨的婚姻,并為此還特地寫了《愛情伊妹兒》。
這本書出版後,并沒有對這件事情的澄清有所幫助,反而印證了她兩次插足别人婚姻的事實。書中寫到李英和劉湛秋兩人相識一場舞會,兩人一見鐘情。但是當時劉湛秋已婚。不久後她與劉湛秋結婚過起了隐士的生活。
在李英的三觀裡面,在愛情的世界裡面不被愛的那個才是第三者,是以她一直都不覺得插足了别人家庭是一種錯誤。這種錯誤的愛情觀,讓大衆大跌眼鏡。她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但她依然我行我素。
小結:
李英是悲哀的,她的一生或許一直在追求屬于自己的朦胧而又真摯的愛情,無論是何種方法的,她盡力着。這些我們都無可厚非,但是錯就錯在她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建立在違背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上。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如此自私,如此“率真”行事,這個世界會變得多麼可怕。奉勸那些處于情感糾葛的人們,如果你所追求的是一個遙不可及或者是個極其荒唐可恥的結果,那不防退一步海闊天空,放手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屬于你的幸福一定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