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開國皇後,為何一般都比較賢明?

中國女性具有溫柔敦厚、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深明大義的優良傳統與文化性格,這與傳統的女子教育代代相因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國母到平民女子,無不有着這方面的傳統。尤其是中國曆史上的開國皇後,大多比較賢明,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古代女子教育

1、修身、齊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社會宣揚的重要思想。齊家是實作終極目标的重要環節,必不可少。女子在家庭中承擔重要角色,是以,為使女子扮演好自身于家庭中的角色,對其進行教育教化就十分必要。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開國皇後,為何一般都比較賢明?

與男子不同,中國古代女子無法入學校接受教育,但若是以認為我國古代缺乏女子教育,或者說古代女子教育特色不彰,卻并不十分确當。在中國古代,為實作“平天下”的宏願,先要“齊家”,家國同構思想嚴重。而中國古代社會為男權社會,其中又以家庭宗族為重中之重,因而倫理至上、講求“男尊女卑”。

女子處于附屬地位,隻能希冀于男子,她們受到的限制及要求更為嚴格。“好女娘”的評判标準依從“三從四德”、“無才便是德”、“失節事大”等思想。女子出嫁前于家中事父母、事兄弟,出嫁後事舅姑、事夫君。相夫教子、以孝為先幾乎是她們生活的全部。

2、家國大義

自宋代以來,漢族正統在少數民族的威懾下始終處于式微的狀态,有明一代先有北元蒙古,後有後金女真,土木堡之變一度近乎覆國,而在儒家倫理系統中,華夷、嫡庶同樣歸屬于三綱“君臣、父子、夫婦”的同心圓體系,故而宋以來男性士人始終有弱質化的趨向,婦女救國的論調也逐漸産生,女性觀中的“家國大義”新期待到明代時己有了豐厚的生成土壤。

在“家國同構”的倫理觀念下,将“内外有别”中“内外”的外延擴大延伸,這樣視國為家,參與到社會活動中的女性雖處于“家外”,但“家外”仍為“國内”,女性仍處于“國之内閑”,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開國皇後,為何一般都比較賢明?

不過随着“内外有别”外延的擴大,相應的女德要求也随之擴大,因而“内閑中女性忠貞于丈夫”的女德要求在此便升華成為了“參與到社會活動中的女性要時刻明曉家國大義、忠君報國”這樣的新型期待。隻有在這樣的期待之下,女性方能不打亂傳統社會規範秩序,甚至更好的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給男性作榜樣示範。

二、後妃制度彰顯賢明皇後

1、後妃的定義

後妃一般指皇帝的妻妾、母親,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一個有着特殊身份與地位的尊貴階層,其中的皇後、皇太後、貴妃、妃等,地位尤其尊貴,依靠皇權享受着一切富貴榮寵,并在一定程度上對政治産生了重大影響。

後妃與皇帝有着特殊的血緣關系,是皇帝的家眷,地位尊貴,同時她們也是皇帝的奴仆,聽命于皇帝,不敢違抗皇帝的意志,榮辱興衰系于帝王一人。“後”字的最初本義是王,王和後并無實質區分,都是君主的一種稱号。

西周以前,夏、商朝最高統治者夏王、商王都曾經被尊稱為“後”。西周以後,君主稱“王”,君主嫡妻稱“後”,“後”的君主含義從此消失,專指天子配偶。公元前 221 年,秦國滅六國後,秦王嬴政建立秦朝,開始使用皇帝尊号,自稱始皇帝,王後也随之上升為皇後。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開國皇後,為何一般都比較賢明?

秦朝以後帝、後并尊,帝、後二人分别代表封建社會男女的至尊地位,皇帝、皇後成為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及其正妻的尊号。秦始皇的後宮中有數量龐大的後妃,漢承秦制,後宮有一定數量的後妃,此後帝王後妃數量衆多,後妃名号不斷完善。

2、後妃制度

後妃制度是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西周,曆代沿襲并不斷完善,曆朝君主後宮後妃數量衆多。

女官制度是封建專制制度的組成部分,後宮中有一定數量的由女子擔任的女官,女官負責管理、服務後宮後妃、宮女。封建專制制度的長期存在和延續決定了身處權力中樞的後妃不可能置身于政治之外,後妃幹政屢屢出現,與封建王朝曆史相始終。一方面君主大力加強集權,将後妃排除在政權之外,制定制度、采取措施嚴禁後妃幹政。

另一方面由于皇帝授權後妃參與朝政、後妃自身的政治素質、皇帝年幼、皇帝無子等原因,後妃又或被動或主動、或多或少地不斷參與到政治中,并不可避免地對政治産生影響,這些影響或大或小,或積極或消極。

後妃或是間接地幹預朝政,或是直接地幹預朝政。間接地幹預朝政,指後妃通過各種方式對皇帝進言來影響中樞決策,進而影響政治。直接地幹預朝政,指後妃直接執掌朝政大權,也即臨朝聽政或垂簾聽政,後妃的指令取代了皇帝的指令,皇帝成為傀儡。中國古代曆史上,後妃臨朝聽政不斷出現,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開國皇後,為何一般都比較賢明?

從戰國時期秦國的宣太後到清末的慈禧太後,臨朝聽政的後妃有二十多人,臨朝聽政甚至被制度化、合理化。執政的女性統治者地位尊貴,對政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妃幹政被統治者視為“女禍”,這是對女性政治地位與權利的不平等壓迫與歧視。無論是男性統治者執政,還是女性統治者執政,本質上都是行使專制皇權,其中不乏昏庸的男性君主,也不乏傑出的女性政治家。後妃幹政是對封建皇權的補充和強化,有利于天下的皇位傳承與政治制度的穩定。

雖然曆史上有不少缺乏政治能力,專權亂政的後妃,給政治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但是也有很多有政治才幹,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後妃,對她們的政治功績應當肯定。

三、賢明得益于良好教育

1、大腳馬皇後、徐皇後、孝莊太後

後妃自身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和才幹是後妃幹政的重要條件,明清幹政後妃中一些後妃受過良好的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關心國政民生,對朝政大事往往能提出一些獨到見解,進而對政局發展産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馬皇後經常對朝政提出自己的一番見解,太祖也無不心悅誠服地采納了她的意見。馬皇後自身的政治素質和才幹是她能夠幹預朝政的重要原因。明成祖徐皇後幼年時性情淑靜,愛好讀書,人稱女諸生。

明穆宗李貴妃生性嚴明,有政治識見,且能擔當決斷。她熟讀書史,能吸收曆史上宮廷往事的教訓隆慶時期,她不僅關心國家政治,而且對皇太子朱翊鈞細心培養。朱翊鈞自一出生即受到李氏慈母的督導撫育,這是一個獨具識見而教子從嚴的母親。

她在兒子懂事之初,就親自管束他刻苦攻讀,寫字誦文,勉勵他振奮為人,極力要将他從朱明皇室的百年腐敗中搶拔出來,督責他切勿重蹈其他堕落皇孫的覆轍。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開國皇後,為何一般都比較賢明?

孝莊太後性好讀書,聰慧機敏,深受滿蒙文化影響,政治才能很高,是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後對政務不是僅略知,而是很熟悉。“曆經三朝(天命、天聰、崇德),将近三朝 20 年的後宮生活,使孝莊目睹天命末年以來的重大國事以及發生在後金最高統治層内部的權力之争,這對于她增長見識,提高分析力,大有裨益。

由于這種特殊環境的熏陶,孝莊從少女時代就對政治産生濃厚興趣,關心國政。在皇太極死後的皇位繼承危機中,她力主由自己的兒子福臨繼位,而後采取果斷政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施展個人政治手腕,利用多爾衮和豪格的激烈沖突和兩黃旗大臣的強有力支援,終于使自己唯一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

此後,孝莊太後又悉心培養教導了年幼的順治帝和康熙帝,使他們成長為偉大的帝王。她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間接地掌控着政治大局,為清朝初年的政治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内外兼修

“男主外、女主内”這種性别歸位思想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重要觀念,根深蒂固,至今仍有影響。然而封建王朝之初至唐宋時期,女子并非被困于閨門之中不得接觸外事。現實生活中,她們被允許參與政治活動、提出用兵之道、掌管家族事務以及接待外客等。

當然,以上諸事都是在其完成作為女子的分内之事的基礎上才享有的權利。《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之一“太姜”,“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太王謀事遷徙,必與太姜”。她貞順柔和,教導兒子,絲毫沒有過錯。除此之外,在國事方面也給丈夫提供幫助。漢代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也深入到女性群體之中。

母親中有深明大義者,“楚子發母”訓斥兒子驕奢自私且不懂用兵之道;“魏芒慈母”作為繼母,寬厚慈愛對待丈夫前妻之子,真誠感化使家庭和睦。“京師節女”、“魏節乳母”、“周主忠妾”、“朱崖二義”都是講求大義、大節、勇敢,不怕犧牲的高大女性形象。

結語:

古代女子教育有其自身的一些獨特之處,同時又展現了我國古代女子教育及生活的一些動向,值得後世對其分析。提倡的勤勞、勇敢、慈愛等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續傳承。

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開國皇後,為何一般都比較賢明?

古代賢明皇後乃至平民女性都有其自身的才能與心理特點。她們感性有餘而理性不足、心思細膩、溫柔敦厚,在養育後代、維護家庭和睦以及處理鄰裡關系等方面較男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傳統社會女性受禁锢而不得志,遭壓迫而備受煎熬。

參考文獻:

《古列女傳》

《女範》

《列女傳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