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后,为何一般都比较贤明?

中国女性具有温柔敦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深明大义的优良传统与文化性格,这与传统的女子教育代代相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国母到平民女子,无不有着这方面的传统。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后,大多比较贤明,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古代女子教育

1、修身、齐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社会宣扬的重要思想。齐家是实现终极目标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女子在家庭中承担重要角色,因此,为使女子扮演好自身于家庭中的角色,对其进行教育教化就十分必要。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后,为何一般都比较贤明?

与男子不同,中国古代女子无法入学校接受教育,但若因此认为我国古代缺乏女子教育,或者说古代女子教育特色不彰,却并不十分确当。在中国古代,为实现“平天下”的宏愿,先要“齐家”,家国同构思想严重。而中国古代社会为男权社会,其中又以家庭宗族为重中之重,因而伦理至上、讲求“男尊女卑”。

女子处于附属地位,只能希冀于男子,她们受到的约束及要求更为严格。“好女娘”的评判标准依从“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失节事大”等思想。女子出嫁前于家中事父母、事兄弟,出嫁后事舅姑、事夫君。相夫教子、以孝为先几乎是她们生活的全部。

2、家国大义

自宋代以来,汉族正统在少数民族的威慑下始终处于式微的状态,有明一代先有北元蒙古,后有后金女真,土木堡之变一度近乎覆国,而在儒家伦理系统中,华夷、嫡庶同样归属于三纲“君臣、父子、夫妇”的同心圆体系,故而宋以来男性士人始终有弱质化的趋向,妇女救国的论调也逐渐产生,女性观中的“家国大义”新期待到明代时己有了丰厚的生成土壤。

在“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念下,将“内外有别”中“内外”的外延扩大延伸,这样视国为家,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女性虽处于“家外”,但“家外”仍为“国内”,女性仍处于“国之内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后,为何一般都比较贤明?

不过随着“内外有别”外延的扩大,相应的女德要求也随之扩大,因而“内闲中女性忠贞于丈夫”的女德要求在此便升华成为了“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女性要时刻明晓家国大义、忠君报国”这样的新型期待。只有在这样的期待之下,女性方能不打乱传统社会规范秩序,甚至更好的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给男性作榜样示范。

二、后妃制度彰显贤明皇后

1、后妃的定义

后妃一般指皇帝的妻妾、母亲,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有着特殊身份与地位的尊贵阶层,其中的皇后、皇太后、贵妃、妃等,地位尤其尊贵,依靠皇权享受着一切富贵荣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妃与皇帝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是皇帝的家眷,地位尊贵,同时她们也是皇帝的奴仆,听命于皇帝,不敢违抗皇帝的意志,荣辱兴衰系于帝王一人。“后”字的最初本义是王,王和后并无实质区分,都是君主的一种称号。

西周以前,夏、商朝最高统治者夏王、商王都曾经被尊称为“后”。西周以后,君主称“王”,君主嫡妻称“后”,“后”的君主含义从此消失,专指天子配偶。公元前 221 年,秦国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开始使用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王后也随之上升为皇后。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后,为何一般都比较贤明?

秦朝以后帝、后并尊,帝、后二人分别代表封建社会男女的至尊地位,皇帝、皇后成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及其正妻的尊号。秦始皇的后宫中有数量庞大的后妃,汉承秦制,后宫有一定数量的后妃,此后帝王后妃数量众多,后妃名号不断完善。

2、后妃制度

后妃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西周,历代沿袭并不断完善,历朝君主后宫后妃数量众多。

女官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后宫中有一定数量的由女子担任的女官,女官负责管理、服务后宫后妃、宫女。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延续决定了身处权力中枢的后妃不可能置身于政治之外,后妃干政屡屡出现,与封建王朝历史相始终。一方面君主大力加强集权,将后妃排除在政权之外,制定制度、采取措施严禁后妃干政。

另一方面由于皇帝授权后妃参与朝政、后妃自身的政治素质、皇帝年幼、皇帝无子等原因,后妃又或被动或主动、或多或少地不断参与到政治中,并不可避免地对政治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

后妃或是间接地干预朝政,或是直接地干预朝政。间接地干预朝政,指后妃通过各种方式对皇帝进言来影响中枢决策,进而影响政治。直接地干预朝政,指后妃直接执掌朝政大权,也即临朝听政或垂帘听政,后妃的命令取代了皇帝的命令,皇帝成为傀儡。中国古代历史上,后妃临朝听政不断出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后,为何一般都比较贤明?

从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临朝听政的后妃有二十多人,临朝听政甚至被制度化、合理化。执政的女性统治者地位尊贵,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妃干政被统治者视为“女祸”,这是对女性政治地位与权利的不平等压迫与歧视。无论是男性统治者执政,还是女性统治者执政,本质上都是行使专制皇权,其中不乏昏庸的男性君主,也不乏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后妃干政是对封建皇权的补充和强化,有利于天下的皇位传承与政治制度的稳定。

虽然历史上有不少缺乏政治能力,专权乱政的后妃,给政治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但是也有很多有政治才干,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后妃,对她们的政治功绩应当肯定。

三、贤明得益于良好教育

1、大脚马皇后、徐皇后、孝庄太后

后妃自身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才干是后妃干政的重要条件,明清干政后妃中一些后妃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关心国政民生,对朝政大事往往能提出一些独到见解,进而对政局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马皇后经常对朝政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太祖也无不心悦诚服地采纳了她的意见。马皇后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才干是她能够干预朝政的重要原因。明成祖徐皇后幼年时性情淑静,爱好读书,人称女诸生。

明穆宗李贵妃生性严明,有政治识见,且能担当决断。她熟读书史,能吸收历史上宫廷往事的教训隆庆时期,她不仅关心国家政治,而且对皇太子朱翊钧细心培养。朱翊钧自一出生即受到李氏慈母的督导抚育,这是一个独具识见而教子从严的母亲。

她在儿子懂事之初,就亲自管束他刻苦攻读,写字诵文,勉励他振奋为人,极力要将他从朱明皇室的百年腐败中抢拔出来,督责他切勿重蹈其他堕落皇孙的覆辙。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后,为何一般都比较贤明?

孝庄太后性好读书,聪慧机敏,深受满蒙文化影响,政治才能很高,是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对政务不是仅略知,而是很熟悉。“历经三朝(天命、天聪、崇德),将近三朝 20 年的后宫生活,使孝庄目睹天命末年以来的重大国事以及发生在后金最高统治层内部的权力之争,这对于她增长见识,提高分析力,大有裨益。

由于这种特殊环境的熏陶,孝庄从少女时代就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关心国政。在皇太极死后的皇位继承危机中,她力主由自己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后采取果断策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施展个人政治手腕,利用多尔衮和豪格的激烈矛盾和两黄旗大臣的强有力支持,终于使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

此后,孝庄太后又悉心培养教导了年幼的顺治帝和康熙帝,使他们成长为伟大的帝王。她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间接地掌控着政治大局,为清朝初年的政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内外兼修

“男主外、女主内”这种性别归位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仍有影响。然而封建王朝之初至唐宋时期,女子并非被困于闺门之中不得接触外事。现实生活中,她们被允许参与政治活动、提出用兵之道、掌管家族事务以及接待外客等。

当然,以上诸事都是在其完成作为女子的分内之事的基础上才享有的权利。《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之一“太姜”,“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太王谋事迁徙,必与太姜”。她贞顺柔和,教导儿子,丝毫没有过错。除此之外,在国事方面也给丈夫提供帮助。汉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也深入到女性群体之中。

母亲中有深明大义者,“楚子发母”训斥儿子骄奢自私且不懂用兵之道;“魏芒慈母”作为继母,宽厚慈爱对待丈夫前妻之子,真诚感化使家庭和睦。“京师节女”、“魏节乳母”、“周主忠妾”、“朱崖二义”都是讲求大义、大节、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大女性形象。

结语:

古代女子教育有其自身的一些独特之处,同时又体现了我国古代女子教育及生活的一些动向,值得后世对其分析。提倡的勤劳、勇敢、慈爱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续传承。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国皇后,为何一般都比较贤明?

古代贤明皇后乃至平民女性都有其自身的才能与心理特点。她们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心思细腻、温柔敦厚,在养育后代、维护家庭和睦以及处理邻里关系等方面较男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社会女性受禁锢而不得志,遭压迫而备受煎熬。

参考文献:

《古列女传》

《女范》

《列女传补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