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動爹卡在拐點

電動爹卡在拐點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

題圖拍攝于北京某特斯拉充電站

2021年最後一天,我和一群網際網路行業的朋友聚會。到場12人超過半數有車,其中有純電車的四人,分别是兩輛蔚來,一輛特斯拉,一輛小鵬。即使考慮到網際網路行業對新産品的接受度較高,這個小小的樣本中,含電率也很高了。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又簡稱乘聯會)的預測,2021年中國大陸地區乘用車零售銷量為2009萬輛,其中新能源車預計340萬輛。

新能源車(NEV)銷量占比,最低出現在1月(8.1%),最高出現在8月(20.1%):

電動爹卡在拐點

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裡,純電車(BEV)占八成以上。圖中的PHEV包含增程式混動車,比如理想one。

電動爹卡在拐點

是以,有“電動爹”之稱的純電車,在去年乘用車中的銷量占比,沖到16%出頭。

有人迫不及待地套用羅傑斯的創新擴散模型,指出純電車的拐點已到,開始由“早期采用者”進入“早期大衆”群體。

但是,在這兩個群體之間,還有一個傑弗裡摩爾“跨越鴻溝”理論中所謂的大坑chasm,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

電動爹卡在拐點

理論太枯燥,咱們還是從車主的角度,來聊聊電動爹正在和即将遇到的挑戰,以及它為啥有可能掉坑裡了。

先來說說一款汽車的産品力展現在哪。

産品力是産品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能力。汽車的核心産品力,是安全、可靠、舒适。這是由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本質決定的,車就是要在保障駕乘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可靠地把人送到目的地,且駕乘過程盡可能地舒适。

作為交通工具,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不以安全為前提的汽車産品設計,一定是在耍流氓,包含但不限于特斯拉的單踏闆(動能回收強制開啟)模式。

純電車由于儲能形式的變化,對主動和被動安全性設計,有不同于燃油車的要求。廠家和供應商在這方面的工程經驗積累,依賴于産品的使用回報和疊代。

說句不好聽的,哪家車廠的産品曆史,都是人命堆出來的。隻要汽車這個東西的産品形态和使用場景沒有本質變化,越老牌的廠家,安全方面的經驗和技術越有優勢。

在安全的基礎上,汽車的使命,是使用的可靠性。我随便舉幾個例子,比如故障率和維修成本,比如補能的便捷程度,比如不同氣候、路況下的相容性。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汽車需要提供盡可能舒适的駕乘體驗,比如空間設計合理,坐着舒服,開着省心。要注意的是,提升舒适度的“智能化”(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和“電動化”沒有必然聯系,不是新能源車的專利。

純電車在操控性和nvh方面确實有天然優勢,比如更合理的重量分布,更安靜、響應更迅速的電機驅動。但目前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還有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比如,油車疏于保養,發動機和電路老化,一樣有自燃風險,但油車的自燃和電車的自燃,對乘員的安全威脅顯然不在一個水準。前者自燃後還有機會找滅火器救一救,後者有幸在一分鐘的黃金時間内逃出,能做的大概隻有舉起手機發朋友圈或拍抖音。

可靠性和舒适性方面,蓄電池帶來的續航焦慮、補能不便、補能效率低、低溫掉電都是老話題了,零百加速秒天秒地,零下續航哭天搶地。某電車品牌老總,說汽油車換了電動車就回不去了,很多車主買了電動爹才明白,高速充不上電或者低溫下,家确實是回不去了。

考慮到電池的成本和體積,純電車續航不能無限增加,目前最大的瓶頸,是充能便捷性和效率。去年這時候,我在北京某特斯拉充電站拍到一張照片:

電動爹卡在拐點

買個二三十萬的車,零下五六度,不開空調,吃着外賣排隊充電,這種毫無尊嚴的用車體驗,确實令人無語。電動車有沒有可靠友善的充電條件,使用者體驗完全是天堂地獄的差別。為了防杠必須說明,我當然知道私人車位和充電樁是好東西,我還知道私人别墅、私人司機更是好東西呢,肉糜誰不愛吃?

總之,這樣的産品能淘汰汽油車,我是不太敢信的。

說到這裡,我其實不讨厭電動車,畢竟城市通勤目前問題不大。我讨厭的是電動吹,他們無視目前純電車的缺陷,以及這些缺陷在未來難以解決,動不動就拿諾基亞、機械表來類比汽油車,這是很愚蠢的。手機和機械表的産品場景下,核心産品力已經發生了遷移,跟車的産品場景,完全沒有可比性。

手機從功能機發展到智能機,使用者關心的重點,不再是信号、待機(當然也不能太差),而是應用生态和穩定性。但車的動力系統演進後,産品形态和核心産品力,并沒發生變化。

至于機械表,論計時的精準性,還比不上十塊錢的義烏電子表,論功能的豐富,也與AppleWatch之類智能表完全沒法比。機械表“計時”的核心産品力,早就遷移成了“飾品”和“奢侈品”。

純電車的本質還是交通工具,相比汽油車,純電車的核心産品力是有缺陷的,而且這個缺陷,短期内技術發展無法彌補,且已購車使用者享受不到這種技術進步。

純電動車的儲能形式是蓄電池,這玩意最大的問題是能量密度和成本。

能量密度代表機關重量和體積的儲能能力。蓄電池不管SOC狀态如何,都要占用汽車的自重,反過來又影響續航裡程。

即使五年後固态電池順利搞出來了,也并不能給能量密度帶來數量級的提升,在實際續航接近的情況下,三電系統的重量,仍會高于發動機+變速箱+冷卻/排氣系統+油箱。

至于成本,锂在地球上儲量并不算豐富,可開采儲量分布也不均勻,還特别貴。有人會提到鈉電池,這東西的工程應用還早,甚至不如固态電池可預期,而且同樣不能解決儲能密度的問題。

以上兩點缺陷,導緻純電動車極有可能隻是個過渡産品形态。

未來五年内,可見的、能夠提升純電車産品力的手段,大概隻剩提升充能便利性和效率了。

國内外車企都在布局的800伏加240-480千瓦高壓充電裝置,能做到“五分鐘補充200公裡續航”,這一點就和汽油車的充能效率很接近了。不過,高壓快充的普及,對電網基礎建設,和車端的成本,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幾個充電樁就相當于幾棟住宅樓的功率負荷,不知道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作何感想。

而在車端,高壓充電對充電晶片的要求,是從IGBT(絕緣栅雙極型半導體)到SiC(碳化矽)。IGBT占整車成本約8%-10%,是除了汽車動力電池之外的第二高成本原件。目前同一級别的SiC MOSFET的成本約是IGBT的8-12倍,耗損也大于IGBT,更不用說車上其他的用電器件和連接配接器,都要重新選型換成支援高壓的版本。

更要命的是,占據純電車40%左右成本的電池,核心原材料锂,面臨對外依存度高、供貨緊張的局面,價格連續上漲已近一年。這就導緻未來本應降價進入10-20萬級别大展拳腳的純電車,原材料成本和供貨,都面臨極大壓力。

相比之下,新能源補貼的退坡、新能源保險帶來的保費上升,反而不是個事了。

說起錢,純電車在用車時的較低成本,也是車主津津樂道的。雖然,用車成本應該看綜合成本,而不是僅看充能、保養成本,但考慮到很多車主,還沒經曆過一輛車從買入到賣出的完整周期,對車輛保值率的認知不太直覺,倒也無可厚非。畢竟人對于日常、高頻率的刺激感覺更強烈,而賣車時的折損,平時不太會想得到。

目前純電車在二手車市場,尤其是北方的二手車市場,定價和流通還不太流暢。二手車商對三電系統尤其是電池,沒有可靠的鑒定手段,很多權益也隻給首任車主,是以一些頭部電車廠商推行官方二手車,來維護價格體系與使用者體驗。

汽車市場從來都是政策驅動,而不是單純的消費驅動。新能源車在世界範圍内都是大勢所趨,而傳統燃油車,則是在排量、排放、稅收、購車名額等環節受到重重限制。

即便如此,汽油車捆手捆腳,銷量還是占大頭,一個打五個,李小龍和葉問都直呼内行。新能源車要取代燃油車,長期來看,還是要靠自身的産品力提升。在可見的未來,還看不到純電車能獨自承擔取代燃油車的重任。純電車的拐點可能是來了,但這個彎不太容易拐過去,目前有點卡住了的意思,車主和企業都很難受。

當我們談論純電車的優勢時,很多情況下,談論的其實是“電驅動車”的優勢。前端供能形式多樣化,混動、增程、氫能源也可以成為車主的選擇,甚至格局打開,未來弄個可控核聚變,一勞永逸,終身不需要充電,這倒是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拐點。

判官:資深産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

微信公衆号: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

著有《産品覺醒》一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