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澤儀:用工匠精神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汽車醫生”

張家界新聞網1月10日訊 (文/圖 黃嶽雲) 擇一事,終一生、義無反顧;奮鬥終身。這是慈利縣青年創業商會副會長、慈利縣擇義汽修創始人向澤儀的座右銘。

1月7日,在慈利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舉行的汽修專業省技能大賽表彰大會暨擇義汽修捐贈儀式上,不僅為該校汽修專業5名獲獎學生每人發放800元獎學金的同時,還為該校捐贈了3輛二手車,專門供學生課堂學習使用。

今年35歲的向澤儀,是慈利縣擇義汽修的創始人,18年前因為家境貧困而不得不辍學,後來,幾經輾轉,選擇了修車這個行業。創業18年來,他受過委屈,也遇到很多挫折,但也總是一次次在失敗中爬起。靠着自己的雙手,把一個人的小汽車修理店發展到現在擁有30人的汽車維修服務公司,創業的這些年裡,他收獲了一個團隊,擁有了一群同樣心懷夢想,奮力打拼,不離不棄的夥伴。

向澤儀:用工匠精神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汽車醫生”

張耀松 攝

“醫生給病人看病,需要通過望、聞、問、切,找到症結所在,繼而對症下藥。那麼汽車維修也需要在了解汽車構造特點和技術特性的基礎上,通過和顧客交流,了解汽車的故障表現,再應用現代化的儀器,結合自身的理論和經驗查出問題所在,是以說對症才能下準藥,随着汽車的電子化、資訊化,維修和故障診斷的難度越來越大。一輛車上有着大大小小的電腦60多個,隻有懂得電子學、電工學,熟悉單片機,尋找故障才能應付自如。”聊起自己是如何當好一名“汽車醫生”時,向澤儀打開了話匣子。

“汽車醫生,顧名思義也就是進階汽車維修機師。但不同的是,汽車醫生主要負責判斷汽車故障,找出故障原因,他們通過與車主的溝通就可以大概判斷出故障原因,他們擅長使用各種儀器,可以通過高科技快速而準确的找到故障,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對汽車進行維修同樣遊刃有餘!”

他說,如今,随着汽車工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未來的“汽修”将徹底颠覆傳統汽修“修”的概念,而是診斷-更換-維護,不僅大大減輕了工作量,而且大大改善了工作環境。汽修廠更像汽車醫院,汽修技師肩負着汽車醫生的職責,手持各種電子儀器進行檢測;技工扮演着護士的角色,對檢查出來的故障部件進行更換。未來舉升機替代了地槽,讓維修技工不再鑽到車底下幹活;專用裝置讓部件更換更加簡單。

“你看這些汽車設計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用于維修和故障診斷的儀器裝置也越來越先進,汽修人員腦力勞動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正在做事的幾名汽修勞工也不再是以前滿手油泥、滿身油漬的傳統形象了,他們熟練地操控監測儀器,通過檢測出的資料進行分析,進而确診故障。可見,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作支撐,難以當好一名客戶滿意的‘汽車醫生’。”

向澤儀:用工匠精神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汽車醫生”

向擇義(中)正和員工一道為汽車“心髒”把脈會診。

不過,話又說回來,畢竟,再高深的理論隻有運用到實踐當中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是以,一個合格的“汽車醫生”絕對不能也不可能是個“書呆子”。隻有文武雙全的人才,才能真正适應實際需求,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就像人的兩條腿,隻有同樣健全,才能走得紮實穩健。

筆者跟着向澤儀在汽修公司轉了一圈,隻見偌大的維修工廠中的房間裡停滿了各類小車,10多名值班汽修“大夫”們正在給挂上号的車輛“把脈”,一位前來取車的客戶直言不諱的說,擇義汽修一條龍的服務品質沒得說,在慈利縣是一個口碑可圈可點的“汽車醫院”。

在聊起這18年來他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時,向澤儀微微一笑道,還是客戶,可能對于大多數的創業者來說,陪伴客戶的時間比陪伴家人的時間還要多,當初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朋友,甚至從朋友到兄弟,彼此之間不僅收獲了友情,收獲了自信,收獲了信任。

“記得08年臘月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一個客戶的來電,車子壞在了路上,當時路面下雪結冰,到達目的地時已是晚上11點,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施救維修,當發動起重新響起的那一刻,客戶再一次把我的手攥住,就好像我是他的救命恩人一樣,對于一個窮困家庭出生的創業者來說,此時的感動不是多少金錢能比拟的。這些年來,這樣的事很多,正是客戶的信任和支援,讓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2020年慈利縣擇義汽修投資500萬元将汽修廠改造成集汽車維修,保養,保險,施救為一體的專業汽車服務公司,同年5月公司還成為慈利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汽修專業的研學基地。

“在汽車維修服務領域的這10年期間,一路走來的這些年我深深體會到了修車路上的酸甜苦辣。在2014年那年,我認識了向總和一些前輩們,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敬業、執着和追求,也學習到了更多的專業技術,他們深深的影響着我,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什麼叫幹一行愛一行。感謝一路上幫助和支援我的親人、師友和客戶朋友們。”而今成為擇義汽修主力軍之一的朱家寶頗為感慨的說道。

[責任編輯:張家界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