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文搞懂谥号、廟号、尊号和年号的含義與變遷

谥号、廟号、尊号和年号都是皇帝名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均在于突出皇帝的尊嚴與權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那麼這些名号都表示些什麼,又都有怎樣的曆史呢?

一文搞懂谥号、廟号、尊号和年号的含義與變遷

谥号、廟号、尊号和年号都是些啥?

谥号,即中國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稱号。《逸周書·卷六·谥法解》雲:“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号源于西周,秦始皇時曾廢除谥法,漢複周制,為曆代所沿襲。谥号一般隻用一個或兩個帶有褒貶意味的字來表明善惡,分美(褒)、平(憐)、惡(貶)三類:

美谥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等。

惡谥如:“炀”表示“好内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内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平谥則多為同情類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等。

帝王的谥号由禮官議定,繼位君王的許可,諸侯大夫的谥号則由天子或朝廷的賜予。但到唐朝之後,谥号的字數越來越多,且多為美谥,失去了褒貶的意味。

一文搞懂谥号、廟号、尊号和年号的含義與變遷

漢文帝 劉恒

廟号,即皇帝死後受到後世祭祀,在太廟中所處位置的稱号。一般認為起源于殷商,漢承其制,稱某祖、某宗。廟号是按照嫡傳世系編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由繼位皇帝議立,能夠享有廟号的,就意味着被推入帝統系列。如西漢之高帝稱太祖,文帝稱太宗,但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廟号,一般隻能是有功績者才有,是以廟号有一定的評價作用。隋唐以後,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廟号,一般開國或有重大貢獻者稱某祖,其餘的稱某宗,不再按照世系和政績排位,廟号逐漸成為皇帝确立正統、加強權威的重要工具。

一文搞懂谥号、廟号、尊号和年号的含義與變遷

唐太宗 李世民

尊号,也稱徽号。是皇帝在位時由臣下加以尊崇的稱号,最早出現于唐高宗當政時期,至武則天時成為一種制度。尊号往往是一大串的溢美之詞,如唐玄宗受尊号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号實際上是谥号對于活着的皇帝的延伸,既滿足了皇帝的虛榮心,又給臣下巴結以求名利的機會,是以在位皇帝常常多次被群臣上尊号。但是尊号有一種“臣議君”的意味,是以明朝朱元璋在位時廢除了該制度。

年号,即曆代帝王紀年所确立的名号。漢朝以前的帝王是沒有年号的,至漢武帝時,才有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年号——建元,建元元年是公元前140年。自此以後,如果遇到一所謂的祥瑞或者發生重大變故以及新皇帝即位,都要立号改元。年号的内涵與更替,與各個時期的政治形勢、皇帝本人的處境和特點,以及皇帝本人的統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關系。明清以前的皇帝年号經常更改,有的皇帝幾個甚至十幾個年号,明清兩代一般隻用一個年号。

一文搞懂谥号、廟号、尊号和年号的含義與變遷

洪武皇帝 朱元璋

曆代帝王的名号較多,如何稱呼帝王便成為一個問題。但在文獻及社會上對不同朝代皇帝的稱呼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唐朝以前,多以谥号稱呼帝王,如漢文帝、漢武帝等;唐宋元時期,皇帝的谥号越來越長,稱呼起來不友善,于是改用廟号稱呼帝王,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明清兩代的帝王一般情況下隻用一個年号,于是便用年号稱呼他們,如洪武皇帝、康熙皇帝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