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已過,但大概誰也沒有“樂讀”跨得艱難、跨得有戲劇性。
隻用了49小時14分鐘,“樂讀優課”就遭遇了連環過山車:
上線、擠爆、下架。
Q樂讀是什麼?
A:它其實是一款app,全名是“樂讀優課”,家長可以在上面給孩子選課。“樂讀”被稱為是學而思的“馬甲”,因為上面的老師多來自學而思,班型也沿襲學而思。是以,這麼多人搶的不是什麼新手樂讀,而是老牌學而思。

在樂讀上搶課有多刺激?
我一個消息靈通的朋友,就拉着我生生體驗了一把。
12月28日,他就跟我說:“常爸,樂讀能搶課了,對标學而思!”
12月29日,他跟我說:“樂讀被擠爆了,快搶課,手慢無。”
12月30日,他跟我說:“樂讀崩了,不能報名和繳費了,你搶到課了嗎?”
我回了一個:“沒。”
朋友不知是真的寬慰我還是暗自為我感到遺憾,隻是說了句:“那正好算了,現在APP下架了,搜都搜不到了。”
……
之是以在最熱的時候突然下架,各方也是衆說紛纭:家長群裡說是“被舉報了”;樂讀自己說是因為系統存在故障,需要更新優化,而新聞說的是:
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雖然截止到今天,樂讀APP依然沒有重新上架,但它又出了一個公告,因為之前的學費價格定高了——是以他們又按指導價格降到每課時22塊錢。我身邊之前成功報名的朋友已經陸續收到了退費,這場風波貌似是可以告一段落了,孩子們馬上又能有課上,踏實學了吧?
但我真覺得,未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樂讀之後還會面臨哪些被下架或者被舉報的理由,現在已經初見端倪。
頭頂懸劍,難越雷池一步
這周看到一個讓衆家長們義憤填膺的聊天截圖。
沒錯,還是熟悉的味道:家長舉報。
背景是,這個學霸家長沒給孩子搶到S+班的課,于是在官方群裡公開發表了這番言論,被家長們認定為“樂讀被下架,有TA的一份‘功勞’”。
雙減之後,家長舉報的操作已經見怪不怪了。不久前,常爸就在拎不清的家長,把老師都逼成什麼樣了!一文裡嚴厲批判了那種說“自己孩子不學,也不讓别人孩子學”的學渣家長,說他們簡直是螃蟹精附體,損人還不利己。
但這次的舉報略微有點不同,這次是學霸家長要舉報。
“我上不了讓别人繼續上?想什麼美事兒呢?”
“學而思這種教培黃了,對我們這些學習好的孩子,是最有利的。”
“等開課了,我看看。S+不超綱則已,敢超綱?外婆!”
言辭之中,不乏威脅和恐吓,還夾雜着來自學霸家長的高冷和嘲諷。尤其是最後那句“啥也不是,隻是有錢教培的孩子,掃大街不好麼?幹嘛不是活着”,嘴巴惡毒,心裡更是陰暗到了極緻。
隻因為自己的孩子沒報名成功,就讓别的孩子也學不成;
隻因為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把别的孩子提升成績的通道堵死;
隻因為自己的孩子拿完了獎項,就要反手把競賽舉報了,讓别的孩子再沒機會與其競争;
隻因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學資訊學,就想等資訊學對升學有用的時候舉報它,讓那些學了的孩子白折騰;
隻因為想讓自家孩子赢得競争,就要把别的孩子都狠狠踩在腳下……
不想用更難聽的話來形容這撮垃圾了,隻是有那麼一瞬間,我有點心疼,心疼那個口口聲聲被保護的孩子。心疼懵懂無知的他,在這種畸形教育觀、價值觀下長大。
樂讀的小班限制是35人,大班則不限容量(也有說法是1000或2000人)。這就意味着,一定會有人報不上小班。
如果每個報名不成功的家長都要抱着“我學不成,你也别想學”的報複心理,那樂讀不是可能,而是百分百得歇菜。
更何況,除了“孩子學不成”這個原因,家長可以舉報的理由多種多樣:
收費價格超過指導價了,舉報!
上課時間超過規定了,舉報!
教學内容超綱了,舉報!
不等政府出手,這些學科類教育訓練機構大概就會因為太麻煩、太害怕,主動撤離陣地吧。
哪怕是堅持着戰戰兢兢留下來了,孩子也多半學不好。
精英教育訓練變成大衆補習,還有必要學嗎
之前我給小小常報過學而思的課程,倒并不是指望着他參加什麼競賽、出什麼成績,單純就是覺得他課内吃不飽,想讓他接觸一下小奧,啟迪思維、開拓眼界。因為和課堂上學得不一樣,小小常是很感興趣的。
而這次的樂讀,朋友一個勁兒催我報名,但我不是忘了搶,也不是沒搶到,而是我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報。很多人眼裡,樂讀就是“學而思”的替代品。但是,在當下政策和環境下,光是“不許超綱”這四個字,就決定了樂讀根本就成不了另一個學而思。
首先,樂讀大班課人數幾乎不封頂,沒有機會跟主講老師互動,沒有輔導老師助學,講的快了慢了,孩子是否能聽懂,老師一概不知,這跟學生自己聽錄播課有什麼差別?
就算是35人的小班課(說實話,35人已經是我眼裡的大班課了)。授課内容就一定是适合每個孩子的嗎?
樂讀的課程可分為A、A+、S、S+級課程。A和A+是正常課程,S和S+課程則是拔高型課程。哪怕真的報上了S和S+課程,能繼續學習超綱内容,你能保證就沒有前面這種上不了的家長舉報,就能一直安穩上嗎?
如果不出所料被舉報了,樂讀就得修改講義。改來改去的,老師是否還能安心教學,孩子是否還能踏實學習,又是一個未知數。
如果樂讀不想超綱,那就得降低難度。實際上,樂讀似乎已經開始這樣做了。有些報名成功的家長收到了A和A+課的一部分計算練習冊。
看到後,不少家長都大失所望——四年級的難度跟之前的三年級差不多。如果全科全班型都是一樣的路數,學而思之前最大的亮點“多層次分層教學”的優勢恐怕也再難重制。
在這點上,那個高喊舉報的家長,說得還挺有道理:
“不超綱學霸學了沒用——耽誤時間,學渣學了也是白扯——學了也白學,還是啥也不是。”
一樣是教學大綱裡的學習内容,孩子在學校學不會的,補課估計也收效甚微;
另一種情況,孩子在學校學得很好了,再補一遍同樣的,根本毫無必要,雖然價格低廉,但浪費時間,而孩子的時間才最珍貴。
就像小小常,有這時間,還不如讓他多讀書、做做習題,或者玩一會兒來得更實在。
除了課程難度的下降和學費的降低,樂讀還将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確定高品質的教學水準,如何留住有才華的老師,如何讓公司正常運轉下去。
衆所周知,學而思的課時費高,老師的工資也很高。正因為如此,學而思才能籠絡到一批教學品質很高的老師。
樂讀的“非盈利”性質,意味着不能太賺錢。賺的錢少,就意味着人才難留。
是以再多說兩句,我有同僚說以前的學而思老師現在紛紛選擇單幹,但是給家長開的價格就比之前學而思的學費高不少了。
這種情況可以了解,但也想提醒大家的是,缺少了學而思背後強大的教研團隊和監控體系,單槍匹馬的個人作坊未來在教學的系統性、專業性、對學科風向的把控上還是要打個問号的。
總結一下:
怕被家長舉報,老師不能超綱;
大班教學,老師不能超綱;
收費降低,老師品質難保障。
結論:
即便樂讀回歸了,也大機率成不了之前的“學而思”。
是以,沒搶到課的家長,根本無需焦慮。事實上,不僅是樂讀,絕大部分學科類教育訓練班都會遭遇類似的問題,在多變的教育政策和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下,我們所面臨的早就不是“想提分,課外班”的老黃曆了!
都說現在孩子學習主要“靠家長”,但在我看來,家長的任務,不是要當教他全科知識的老師(我們也沒這個能力啊),而是要當教他如何學習的教練。
因為修煉内功,提升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才是能讓他們将來在這世上可以安身立命,“以不變應萬變”的萬全之策。
學習能力,簡稱學習力,不僅僅指孩子在學校面對課本、面對考試的得分能力,更是吸收新知、并将其應用、創新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