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已过,但大概谁也没有“乐读”跨得艰难、跨得有戏剧性。
只用了49小时14分钟,“乐读优课”就遭遇了连环过山车:
上线、挤爆、下架。
Q乐读是什么?
A:它其实是一款app,全名是“乐读优课”,家长可以在上面给孩子选课。“乐读”被称为是学而思的“马甲”,因为上面的老师多来自学而思,班型也沿袭学而思。所以,这么多人抢的不是什么新手乐读,而是老牌学而思。

在乐读上抢课有多刺激?
我一个消息灵通的朋友,就拉着我生生体验了一把。
12月28日,他就跟我说:“常爸,乐读能抢课了,对标学而思!”
12月29日,他跟我说:“乐读被挤爆了,快抢课,手慢无。”
12月30日,他跟我说:“乐读崩了,不能报名和缴费了,你抢到课了吗?”
我回了一个:“没。”
朋友不知是真的宽慰我还是暗自为我感到遗憾,只是说了句:“那正好算了,现在APP下架了,搜都搜不到了。”
……
之所以在最热的时候突然下架,各方也是众说纷纭:家长群里说是“被举报了”;乐读自己说是因为系统存在故障,需要升级优化,而新闻说的是:
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虽然截止到今天,乐读APP依然没有重新上架,但它又出了一个公告,因为之前的学费价格定高了——所以他们又按指导价格降到每课时22块钱。我身边之前成功报名的朋友已经陆续收到了退费,这场风波貌似是可以告一段落了,孩子们马上又能有课上,踏实学了吧?
但我真觉得,未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乐读之后还会面临哪些被下架或者被举报的理由,现在已经初见端倪。
头顶悬剑,难越雷池一步
这周看到一个让众家长们义愤填膺的聊天截图。
没错,还是熟悉的味道:家长举报。
背景是,这个学霸家长没给孩子抢到S+班的课,于是在官方群里公开发表了这番言论,被家长们认定为“乐读被下架,有TA的一份‘功劳’”。
双减之后,家长举报的操作已经见怪不怪了。不久前,常爸就在拎不清的家长,把老师都逼成什么样了!一文里严厉批判了那种说“自己孩子不学,也不让别人孩子学”的学渣家长,说他们简直是螃蟹精附体,损人还不利己。
但这次的举报略微有点不同,这次是学霸家长要举报。
“我上不了让别人继续上?想什么美事儿呢?”
“学而思这种教培黄了,对我们这些学习好的孩子,是最有利的。”
“等开课了,我看看。S+不超纲则已,敢超纲?姥姥!”
言辞之中,不乏威胁和恐吓,还夹杂着来自学霸家长的高冷和嘲讽。尤其是最后那句“啥也不是,只是有钱教培的孩子,扫大街不好么?干嘛不是活着”,嘴巴恶毒,心里更是阴暗到了极致。
只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报名成功,就让别的孩子也学不成;
只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把别的孩子提升成绩的通道堵死;
只因为自己的孩子拿完了奖项,就要反手把竞赛举报了,让别的孩子再没机会与其竞争;
只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学信息学,就想等信息学对升学有用的时候举报它,让那些学了的孩子白折腾;
只因为想让自家孩子赢得竞争,就要把别的孩子都狠狠踩在脚下……
不想用更难听的话来形容这撮垃圾了,只是有那么一瞬间,我有点心疼,心疼那个口口声声被保护的孩子。心疼懵懂无知的他,在这种畸形教育观、价值观下长大。
乐读的小班限制是35人,大班则不限容量(也有说法是1000或2000人)。这就意味着,一定会有人报不上小班。
如果每个报名不成功的家长都要抱着“我学不成,你也别想学”的报复心理,那乐读不是可能,而是百分百得歇菜。
更何况,除了“孩子学不成”这个原因,家长可以举报的理由多种多样:
收费价格超过指导价了,举报!
上课时间超过规定了,举报!
教学内容超纲了,举报!
不等政府出手,这些学科类培训机构大概就会因为太麻烦、太害怕,主动撤离阵地吧。
哪怕是坚持着战战兢兢留下来了,孩子也多半学不好。
精英培训变成大众补习,还有必要学吗
之前我给小小常报过学而思的课程,倒并不是指望着他参加什么竞赛、出什么成绩,单纯就是觉得他课内吃不饱,想让他接触一下小奥,启迪思维、开拓眼界。因为和课堂上学得不一样,小小常是很感兴趣的。
而这次的乐读,朋友一个劲儿催我报名,但我不是忘了抢,也不是没抢到,而是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报。很多人眼里,乐读就是“学而思”的替代品。但是,在当下政策和环境下,光是“不许超纲”这四个字,就决定了乐读根本就成不了另一个学而思。
首先,乐读大班课人数几乎不封顶,没有机会跟主讲老师互动,没有辅导老师助学,讲的快了慢了,孩子是否能听懂,老师一概不知,这跟学生自己听录播课有什么区别?
就算是35人的小班课(说实话,35人已经是我眼里的大班课了)。授课内容就一定是适合每个孩子的吗?
乐读的课程可分为A、A+、S、S+级课程。A和A+是常规课程,S和S+课程则是拔高型课程。哪怕真的报上了S和S+课程,能继续学习超纲内容,你能保证就没有前面这种上不了的家长举报,就能一直安稳上吗?
如果不出所料被举报了,乐读就得修改讲义。改来改去的,老师是否还能安心教学,孩子是否还能踏实学习,又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乐读不想超纲,那就得降低难度。实际上,乐读似乎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有些报名成功的家长收到了A和A+课的一部分计算练习册。
看到后,不少家长都大失所望——四年级的难度跟之前的三年级差不多。如果全科全班型都是一样的路数,学而思之前最大的亮点“多层次分层教学”的优势恐怕也再难重现。
在这点上,那个高喊举报的家长,说得还挺有道理:
“不超纲学霸学了没用——耽误时间,学渣学了也是白扯——学了也白学,还是啥也不是。”
一样是教学大纲里的学习内容,孩子在学校学不会的,补课估计也收效甚微;
另一种情况,孩子在学校学得很好了,再补一遍同样的,根本毫无必要,虽然价格低廉,但浪费时间,而孩子的时间才最珍贵。
就像小小常,有这时间,还不如让他多读书、做做习题,或者玩一会儿来得更实在。
除了课程难度的下降和学费的降低,乐读还将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水准,如何留住有才华的老师,如何让公司正常运转下去。
众所周知,学而思的课时费高,老师的工资也很高。正因为如此,学而思才能笼络到一批教学质量很高的老师。
乐读的“非盈利”性质,意味着不能太赚钱。赚的钱少,就意味着人才难留。
所以再多说两句,我有同事说以前的学而思老师现在纷纷选择单干,但是给家长开的价格就比之前学而思的学费高不少了。
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也想提醒大家的是,缺少了学而思背后强大的教研团队和监控体系,单枪匹马的个人作坊未来在教学的系统性、专业性、对学科风向的把控上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总结一下:
怕被家长举报,老师不能超纲;
大班教学,老师不能超纲;
收费降低,老师质量难保障。
结论:
即便乐读回归了,也大概率成不了之前的“学而思”。
所以,没抢到课的家长,根本无需焦虑。事实上,不仅是乐读,绝大部分学科类培训班都会遭遇类似的问题,在多变的教育政策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我们所面临的早就不是“想提分,课外班”的老黄历了!
都说现在孩子学习主要“靠家长”,但在我看来,家长的任务,不是要当教他全科知识的老师(我们也没这个能力啊),而是要当教他如何学习的教练。
因为修炼内功,提升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才是能让他们将来在这世上可以安身立命,“以不变应万变”的万全之策。
学习能力,简称学习力,不仅仅指孩子在学校面对课本、面对考试的得分能力,更是吸收新知、并将其应用、创新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