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與衆多媽媽一樣,對孩子的問題充滿了擔憂和惶恐,但是她一路來堅持學習,總結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幹預方法,幫助孩子進步,同時也過好自己的每一刻生活。
今天她願意把自己一路來的心路曆程和收獲分享給其他還在迷惘中的同行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聽聽娃娃(化名)媽媽分享——
建議一:從生活細節開始塑造認知及語言發育
我是娃娃的媽媽。
從孩子一出生我就看了很多育兒方面的知識,各種管道的都有,育兒書籍及網絡等等,也是因為學了這麼多育兒知識,讓我了解了孩子0-6歲才是大腦腦網絡搭建的黃金階段,而0-3歲則是第一個重要階段,也讓我突然意識到高品質陪伴的重要性。
再三權衡我也決定放棄我熱愛的職業成為一個全職媽媽,陪伴我的孩子健康成長。

從他兩個月開始,我就按照他每個月齡成長需要給他做一些基礎的家庭早教訓練,感統訓練、内耳前庭、大運動和手指精細運動訓練。
我深知這些訓練及語言的輸入對于他的認知及語言發育有很重要的意義,是以從半歲開始引入繪本閱讀,直到現在兩歲零八個月繪本一直陪伴他成長從未間斷,他的累計讀書量大概也有五百本左右;
日常生活各種語言溝通交流也是大量輸入,從一歲半開始也開始了有方法的輸入,不再盲目大量輸入,而是注意說話方式,有技巧的輸入。
除此之外娃娃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也是我比較看重的,從他六個月會坐添加輔食開始,餐椅喂食,但又因為太過擔心安全問題以及冬天不友善等原因,是以也是差不多一歲零三個月才開始自主吃飯,說到這我想大概分析下他不會說話的原因可能是:
● 基因遺傳問題(他爸說話很晚)
● 在6個月之後可以适當随着年齡增長引入手指食物,并讓其慢慢學會自主進食(自主進食的好處很多我就不一一說了)
● 使用太過好用的吸管杯,沒有訓練到舌根力量(從半歲開始用 B.BOX吸管杯,直到兩歲零七個月,期間咬壞十個以上,孩子咬吸管類的軟膠材質物品一定要制止,容易引起下颌骨歪斜)
● 平常吃飯很多不愛多嚼幾下直接吞(即使有認真教育過可還是不愛咀嚼)沒有訓練到咬肌及下颌骨。
除了吃飯,娃娃平常的玩具、繪本、以及其他玩過的物品都需要放回原處,不管是他自己還是我們協助他都需要完成。垃圾需要丢到垃圾桶、看到紅燈停下綠燈走,進小區要先刷門牌開門等等日常行為規則我都會有意識重複的去給他灌輸。
之前看書知道孩子在0-3歲大腦快速發育,記憶力超好,可“他們”的記憶是瞬時記憶,是以你希望孩子記住什麼,那就需要反複輸入重複練習以至于他深入骨髓完全掌握,這一點也可以放到現在他每天練習說話,所有新學的音及之前學過的音,我們每天都會全部練習,特殊情況練習不完,我也一定會選他掌握的不太好以及最近這一周學過的音來練習,時間應該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沉澱。
這裡可以簡單分享一些練習方法:
平時在家陪他玩遊戲、玩玩具、讀繪本、出門逛街、旅遊、在車上無聊時、專門練習等等,練習盡可能插入到這些項目中就可以做到有趣無意識孩子也不會覺得死闆特别反感,練習時盡可能以鼓勵表揚為主,或者裝傻沒聽清再說一遍等等。
建議二:了解孩子差異,适當建立社交環境
娃娃在一歲半才會叫爸爸,一歲十一個月才會叫媽媽,到兩歲零五個月隻會叫爸爸媽媽、娃娃,因為前期積累的知識,我一直知道他的語言發育是有問題的,孩子一歲、一歲半、兩歲、兩歲半這幾個大節點大概可以達到什麼水準我了解。
從孩子一歲開始我就在網上有了解到東方啟音并且一直關注。為什麼我一直到兩歲零5個月才送他來學習?
關于這點,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了解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發育情況早晚有所不同,還有個最關鍵原因就是從我帶他的經驗來看,孩子做所有事或者家長希望孩子做什麼事想要做好的前提一定是孩子的主觀意願很強烈,他感興趣喜歡才是最重要。
在一歲半以前我們試過各種方式讓他看我們口型學我們說話,他是直接拒絕+反感;
兩歲左右,從娃娃開始說媽媽之後慢慢的才有點意願想要學說話。
因為一歲多給他報了個早教(早教目的:主要是想要他有個社交環境),娃娃其實看着周圍的小朋友說話他自己不會說,他心裡是會有一些自卑感的(我兒子認知了解高于同齡小朋友,心思也很細膩敏感),是以他清楚自己在說話方面與其他同齡小朋友的差距,他一方面自卑一方面又很渴望通過語言與人溝通交流,表達意願。
基于上述這些原因,我們選擇在兩歲零五個月2021年7月16日送他到中心學習說話,報了三個月三個小時OMP課程。
建議三:幹預選擇——師資體系需要重點考察
在評估的時候,我就一直跟老師說我很擔心孩子的分離焦慮,因為娃娃一直是我帶,從未離開過,但在中心幹預需要離開媽媽單獨進行三小時學習,前期心裡打擊可能會有點大。
還好因為前期的心理建設做的多,再加上老師們的關懷備至以及有效有趣的方法,我兒子隻花了三天就沒哭了直接進入正題了。
兩歲半以前我們從沒分開過,是以真的在任何場合,我都會說非常感恩遇見東方啟音、非常感謝這裡的每一位老師對我兒子的悉心耐心照顧,解決了我最大的顧慮,讓我兒子快速的進入正常學習中。
試想一下如果這裡的老師不那麼耐心或者有技巧吸引孩子的興趣,或者沒有一顆慈愛包容之心,很有可能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每天都哭着來,一說起上課就開始哭,學習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任何變化反而惡化。
我一直很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以送他到這裡來最初其實是很忐忑的。不知道他是否能快樂的在這裡學習,擔心他心裡很恐懼,如果他心裡排斥不光是學習語言學什麼都沒用,就像網上也有些媽媽吐槽說“在有些機構幹預了一年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效果”,我想可能就是其他地方的老師沒有辦法讓孩子有親切感,也沒有有趣的方法和專業的技巧。
這裡的老師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有一顆慈愛之心,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群有點特殊的孩子,除了正常的上課,還要充當臨時父母一職。既要照顧孩子的情緒還要料理他們的吃喝拉撒睡,對孩子的耐心程度可能很多父母都不一定能做到,是以孩子才會願意暫時離開最愛的親人與阿姨們投入到刻闆的練習中。
建議四:不盲從、不比較,尊重自己的孩子
說到這裡我也想建議考慮通過幼稚園或者托班方式逼迫孩子說話的家庭在這方面最好慎重一點。
試想下如果是我們成年人不會說話把你放進一個陌生環境,周圍沒有任何一個很親的人,即便是托班老師也不能一對一照顧你更别說幼稚園了,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沒人管你,你會不會恐懼?你還有心情學說話嗎?也許本來是個活潑開朗的性格也會因為覺得被孤立而變得孤僻内向不願表達了。
我一直認為事關自己孩子的重要人生問題,不要老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想着人家的孩子就是被逼着說話我們也效仿,我從來不比别人,我為他安排的生活和學習都是按照他的成長發育及興趣愛好來的,也是因為這樣我也才沒有過度焦慮,沒有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在他不說話這方面來焦慮。
雖然他不會說話,可是他會用動作及聲音來與我溝通表達,比如他聽到馬路上消防車的聲音,立馬就學消防車的警報聲,學的很像以此告訴我消防車來了。
日常該怎麼早教及訓練除了适合的月齡更重要的我都會按照他的興趣來,了解了0-3歲該學什麼,了解了0-3歲所有的敏感期,尊重他的每個敏感期的到來,包括尊重他的喜怒哀樂,教會他認識情緒,認知自己的情緒,管理好情緒,尊重他的愛好。
● 喜歡顔色形狀我就教他認識顔色形狀;
● 喜歡車我給他買的繪本有三分之一都是車相關的,從低幼版到大齡孩子看的 Dk知識百科全書他都喜歡,每天出門馬路邊上停下的所有車都會指着告訴他名字;
● 喜歡數字就教他掌握十以内的加減;
● 喜歡漢字就學習了簡單的十個文字,練習控筆,學習寫數字,是以他一歲就認識10幾種顔色13種形狀,還能區分深淺色,同時也會畫一些簡單的形狀;
因為繪本伴随他的時間最長,他很愛看書,可能是因為這個東西陪伴他最久一直都在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的認知大多最初來源于書本,後面再在現實中的實物具體化。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即便在他成年以後可以把看書當成一種習慣和愛好,讓他喜歡從書籍中開拓眼界,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很多成年人一樣因為某些原因被逼學習,被逼看書,被逼考試。
事實上繪本真的也幫了我很大的忙,既可以不費力氣教給他一些規則同時也開拓了他的眼界提升了他的認知,當然還有大量的語言輸入邏輯表達,現在他會說話了有時我不得不驚歎0-3歲小朋友的超強記憶力,某些看得多的繪本他可以複述裡面的語句,***親天天讀也沒記住哪一頁有哪些語句。
建議五:孩子0-3歲,家長引導方式要多樣
随着他的成長,我開始陪他一起玩思維邏輯遊戲,跟他做數學啟蒙和藝術啟蒙(塗鴉,任由他霍霍了好多顔料、好多紙張,各種彩筆)這些所有成年人覺得好像過于壓力式的東西都在我觀察到他開始感興趣時,我就會以很有趣的方式引入他的生活。
孩子的興趣很多都是短暫一時的,家長有趣的引導方法也很重要,通過引導及不斷反複的鞏固掌握這類知識孩子一定是很開心的,是以即便他沒有跟其他孩子一樣在正常月齡該有的發音及語言表達。
但我希望我兒子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的精神是快樂的,因為喜歡可以選擇,他可以通過學習提升認知進而可以決定自己的喜好,做自己的主人。
就像他最早認識了顔色,他就很喜歡藍色,看到藍色的車車會跟你大叫,穿衣服喜歡藍色的,坐玩具車要選藍色的等等這就是我給他做早教的目的。
我從來沒有把他當作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他在每個不同階段對不同僚物規律感興趣,我就會想盡各種方法不分任何場合教他給他練習鞏固。從我出月子以後我們就每天都會出去瞎逛,我希望我倆一起學習有趣的知識一起去發現生活中所有的美好。
大部分孩子生來都一樣,都是一張白紙,最後彙成什麼樣的畫,0-3歲的引導真的很重要。
在他一歲多的時候我就很喜歡每晚睡覺時問他:“兒子,你今天開心嗎?
那時的他也許還不能完全了解開心的意思更不會以語言的方式回答我,可是他每次都會微笑着說恩,現在兩歲零八個月他會語言表達了,每當看到我臉一沉不說話了,立馬跑來跟我說媽媽不要生氣,開心。
這一刻我真的覺得這世上大部分事付出了很快就會有回報,而孩子的事可能付出了不一定有回報,或者需要在未來的某一天突然讓你收獲驚喜的回報,我們不能着急,也不能中途放棄,隻需靜待花開。
建議六:切莫松懈,家庭訓練非常有必要
我孩子學習了一周就會說阿姨、唔、哦、拜拜等四五個詞,後面遇到疫情影響,上了一周就在家休息了三周再上課,中間因為生病休息了一周因為疫情又休息一個月。
截止到今天已經上完三個月60天課程,第二輪三個月的課程剛剛又開始了,目前基本上實作了無障礙交流,因為舌根力量問題G、K音對他來說是個難點,是以他現在說哥哥、和看之類的音都說不準,其他音即便沒有學也都可以發,隻是不是完全準确,而且也是因為之前的積累,現在口肌問題得到很大改善以後。
每天都是語出驚人,從早到晚嘴巴一直不聽,活脫脫一個小話唠,有時候我都在心裡默念閉嘴,特别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哈哈。而且在這裡學習既要求準确度還要要求口型,我們成年人日常交流其實是沒有口型的,在這裡學習不僅可以學會說話,還有個好處是可以防止以後慢慢長大出現吐字不清晰的問題,對于我們這種語遲寶寶也是有一箭雙雕的好處了。
還要特别說下。我孩子進步這麼快除了前期大量輸入及他的認知了解能力較好以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家庭訓練。
對于家庭訓練我們從不敢松懈,前面我簡單分享了一些家庭訓練方法,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給他做早教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投其所好,你希望他做什麼就要挖一個坑有技巧的引導他心甘情願跳進你的坑裡,他喜歡看繪本,你就可以有意挑選一些今天剛好學過的詞或句來跟他一起讀,他喜歡積木、拼圖或者其他什麼車車、飛機、手槍、剪紙、繪畫等等一切孩子感興趣的點都可以去切入,甚至于出去旅遊在車上無聊也可以放一堆卡片簡單練習。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我就是因為不懂才會選擇把孩子送來你們這裡訓練,你還居然說家庭訓練很重要。”
從我的經驗來看,家庭訓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高于學校訓練,學校訓練的時間有限,老師在有限的時間裡教給孩子的是方法,而孩子的記憶是短時的,并且因為短暫的學習他的狀态是不穩定的,再就是孩子學習認知或者語言是為了最後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及學習中,我們需要把他所學的知識在家庭社會生活中去引導他泛化,使其正确運用并真正掌握,是以才會需要家庭訓練反複堅持加以鞏固,使其穩定深入骨髓變成孩子自己的東西。
家長也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設限,覺得很難不會,家庭訓練基本上老師留給我們的作業是我們能夠完成的,也會教授一些簡單的方法,我們隻需要堅持執行就可以了。
最後我想說下,之是以發這篇文字說這麼多廢話其實也是因為自己做了媽媽可能更多了點博愛吧。
“養育孩子之後,才知道要順利養育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好難”,更别說什麼成績好不好以後是否優秀,我覺得那些真的比起現在的健康(此處健康并不單指身體還有精神健康、有些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同時一定有認知了解落後也就是俗稱的身體發育遲緩)這些不健康一點也不亞于生理疾病的難受和危害性。
最後建議各位媽媽:
——及早評估,不要耽誤孩子。
如果你覺得孩子可能有語言發育遲緩或者認知了解障礙,一定及時去專業的訓練機構咨詢評估下。
孩子2-3歲是有一個語言爆發期的,如果錯過了,三歲以後或者四五歲五六歲甚至七八歲再送去,這時孩子及家長将付出幾倍的時間和精力也不一定能有兩三歲的時候效果好。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兩歲半三歲四五歲突然就說一長串的,可是這樣的孩子畢竟隻代表部分群體,試問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這位幸運兒呢?
而且這樣的孩子也會有個問題,在那個年紀沒有經曆那個年紀應該正确經曆的事,比如到他該社交他還不會說話,既不能參與更無法發出指令,到他該上幼稚園上國小這些階段他才剛剛開口說話才有機會去參與發出指令,可是現實社會已經需要他去面對他的正确角色了,或者到他上國小以後他說話大舌頭含糊不清而那時無法糾正呢?
我的想法是:我不想拿我孩子的時間和青春來賭,如果輸了不是錢和時間能彌補的。
之前在網上也遇到很多媽媽,可能會因為學習費用問題望而卻步,進而放棄教育訓練自己在家訓練錯過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或者會有意向去選擇一個相對便宜一點的機構進行訓練。
在這裡我也有點建議:
希望媽媽們不要因為價格退縮,畢竟孩子的事情其實能用錢解決的反而算是小事吧,如果你做足了功課覺得這個機構很好,那也不要因為價格高一點就放棄。
試想如果你花一萬沒用,花兩萬有用,那有必要浪費那一萬嗎?就好比當你知道親人生病了是不是首先會想到選擇最好的醫院不遺餘力的醫治,那其實認知了解和語言表達的問題對于小孩子來說其實就是身體出現了重大疾病了,不是隻有生理疾病才重要。
希望我的經曆能夠分享給其他正在經曆相同情況的家庭做個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