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居易遠行途中寫下一首詩,見證了與元稹之間的情誼,堪稱大手筆

詩人白居易與元稹之間的友情,可謂是“人間皆曉”;每當說到詩人們之間的佳話的時候,大家都會首先想到這兩位傳奇人物。

白居易為元稹寫過的詩可真不少,比如《禁中夜作書與元九》,比如《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等等,這都是他們之間深厚友誼的見證。又不得不說,能在茫茫人海中尋得一知己,也算是人生之大幸,白居易與元稹這倆鐵哥們的情感,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足夠讓人心生羨慕。

詩巷本期所要分享的,就是來自白居易的一首詩,至于内容,毋庸置疑,當然也是與元稹有關。

這首詩是白居易被貶官後,在遠行途中看到元稹題在亭壁上的詩有感而發所作,它字裡行間皆是深情,讀來十分感人。

白居易遠行途中寫下一首詩,見證了與元稹之間的情誼,堪稱大手筆

無關名氣,旨在分享大美,各位看官;且随詩巷一起來品讀這首感人之作。

藍橋驿見元九詩

白居易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

每到驿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無論從曆史還是從衆多詩詞作品中,我們對于古人的生活經曆都會有個大概的了解。在那個年代,詩人們的官途幾乎都很坎坷,他們大都會遭遇被貶的命運之劫,李白如此,劉禹錫如此,白居易跟元稹更是不例外。

當時是元和十年初春,曾被貶至江陵五年的元稹,終于接到了朝廷的召回指令,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于是元稹喜出望外,心情異常興奮,在回朝的路上,便在藍橋驿亭壁上題詩一首。全詩如下:

留呈夢得子厚緻用

元稹

泉溜才通疑夜磬,燒煙馀暖有春泥。

千層玉帳鋪松蓋,五出銀區印虎蹄。

暗落金烏山漸黑,深埋粉堠路渾迷。

心知魏阙無多地,十二瓊樓百裡西。

白居易遠行途中寫下一首詩,見證了與元稹之間的情誼,堪稱大手筆

時過八個月,當秋天來臨的時候,詩人白居易又被朝廷貶官他鄉(江州),他去江州的一段路正好與元稹回朝的路是一樣的,是以白居易自然也就看到初春時元稹題在亭壁的那首詩。這樣捋一捋,我們再去了解白居易寫的這首詩也就很簡單了。

開門見山,直接切題,首句安排:藍橋春雪君歸日;這句點時間、點地點、點人物,很明了地介紹了人事。那麼我們在讀這一句的時候,或許并不會直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因為他隻是在以平淡的口吻進行叙述;然而在元稹的那首詩中,就很明顯地洋溢着一種快快與激動的心情,因為元稹是結束了自己的貶官生涯而回京的。

“泉溜才通疑夜磬,燒煙馀暖有春泥。千層玉帳鋪松蓋,五出銀區印虎蹄。”元稹詩中的這兩句,正好寫明了時間,與白居易詩中的“藍橋春雪君歸日”嚴密契合,是以白詩首句的根據就是由此而來。

白居易遠行途中寫下一首詩,見證了與元稹之間的情誼,堪稱大手筆

那白居易的心情又是什麼樣的呢?從詩的第二句就能夠清晰感受到:秦嶺秋風我去時;朋友元稹初春回朝,作者則在八月被貶出京。依然是尋常的叙述,但其中的韻味與情感色彩明顯要比首句濃郁、凄涼很多。

人生之事真難料,短短八個月,從春雪到秋風,二人之間經曆了如此遭遇,作者能不有所感慨嗎?其實,雖然從詩中我們得知元稹在初春被召回,但詩之背後,卻有更多變故,即元稹在三月又一次被貶出京城,去了通州。真是命運多舛,這樣一波三折,對一個柔弱詩人來說,可謂天大的打擊。

白居易并沒有寫元稹被再貶的事兒,他隻是針對元稹回京時題在亭壁上的詩而作了生發,但元稹的再次被貶他肯定是知道的。是以白居易此時叙述自己的被貶遭遇,又何嘗不是在為元稹的二次遭貶而憂郁苦悶呢?結合這一層内容去了解這句“秦嶺秋風我去時”的時候,我們發現元白二人皆如蓬草,作者這樣寫更多的是在感歎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命運。

白居易遠行途中寫下一首詩,見證了與元稹之間的情誼,堪稱大手筆

命運相似,情誼又深,互相之間也就有了共同的話題,更會“惺惺相惜”、對對方格外關關注,于是在後兩句中,作者便這樣說:每到驿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在藍橋驿看到元稹的詩後,作者一路上都在留意,每到一處,都會仔細檢視是否留有朋友的筆迹。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而在此處,作者卻仍然沒有直接道出自己如何關心、牽挂老朋友,他依舊以叙述的方式在做刻畫,把自己的一舉一動描寫出來,通過具體行動将真切的情感融彙進入,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我們在看到人物形象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物的心情、窺探到了人物的命運,再深一層,更看到了這個人世的本質與社會的面目。

現在回頭再看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會發現它充分呈現了白詩風格:杜絕生僻字,言簡而意深,言淺卻味永,真如一杯好茶,品後久久不能忘懷。

此為好詩,實堪稱贊!不知各位看官意下如何?歡迎暢所欲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