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萬裡長江,奔騰不息,孕育五千年中華文明。走進國家博物館“江天萬裡——長江文化展”展廳,滔滔水聲傳入耳畔,長江故事徐徐展開。

展廳内,藍色調的展線宛如一條蜿蜒江道,300餘件套文物、藝術品等各類材質的長江文化代表性物證,按照“橫穿萬古歲月流”“文明傳承綿延長”“千年文脈潤古今”“黃金水道通九州”“大江安瀾豐碑立”五個單元“彙聚”長江全貌,赓續中華民族曆史文脈,繪就一幅長江文明延綿發展絢麗長卷。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石雕人像 國博供圖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玉戈

觀展解碼

300餘展品“河流”作題一批重磅文物首次亮真迹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為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它的漲落榮枯,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提起長江,我們會想起“大江東去”的千古高唱,良渚、三星堆等文化遺址,“高峽出平湖”的三峽工程……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犧首簋

如何全面展示長江的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展覽策展人、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負責人趙永介紹,本次展覽是繼甲骨文文化展、《紅樓夢》文化展、孔子文化展、大運河文化展之後,國家博物館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辨別的又一重要嘗試。“展覽内容跨越年代較長,我們在對展覽内容進行仔細思考後,選取了‘河流’作為展覽主題,通過不同時期河流上曆史文化、自然景觀、藝術、交通等方面的變化,全面展示千百年來積蓄形成的長江文化。”趙永說,展覽以國博館藏為主,時間跨度長,内容豐富,300餘件套展品中,圖的占比較大,《長江圖》《長江萬裡圖》《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詳圖》《滇南鹽井圖》等一批重磅文物均為首次亮真迹。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長江萬裡圖》

《乾隆南巡圖之金山放船至焦山》(第5卷)(局部)國博供圖

展覽不僅用文物說話,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長江文明綿延發展的曆史脈絡,還通過藝術作品、模型、圖檔等講述了長江對整個中國特别是南方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三峽工程等長江保護重要成果。

長江兩岸出土遺産訴說先民文明之旅

浩浩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從神話傳說,到文明起源,再到經濟重心,長江從未缺席。展覽中,從舊石器時代黔西觀音洞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時代良渚玉璧,再到三星堆青銅面具……長江兩岸星棋羅布的文化遺産,向人們述說着先民們筚路藍縷、走向輝煌的文明之旅。

走在展廳中,如果稍不注意,就會錯過一件小巧的黑色石雕人像。它出土于湖北省秭歸柳林溪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柳林溪文化,是長江文明起源的代表文物之一。專家解讀,這件人像蹲坐于圓形底盤之上,雙手合攏,膝拱起,雙肘支膝,頭頂近平,頭上有雙冠,冠側有一道刻槽,腦後面有兩道刻槽,腰部扁圓且較細,面部瞠目張口,神态生動逼真。這可能與當時的原始信仰、巫術崇拜有關。

展廳内的一件棕黃色蛇紋石的玉戈,出土于商代的盤龍城遺址。專家介紹,盤龍城是出土商代早中期玉戈最多的遺址,也是出土最大玉戈的中原文化遺址。這件玉戈援前鋒為三角形,欄與内交界處有一圓形穿,内作長條形,援上下臨近欄處有三組短凸棱,每組兩根,欄兩端上各有兩根凸棱,這在商周時期是代表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

兩塊東漢的畫像磚拓片,則展現了當時長江流域先民富足的生活。一件收獲漁獵畫像磚中,描繪了池中魚兒遊弋,空中飛雁成行,先民們張弓仰射、田間勞作的場面;另一件鹽場畫像磚則證明了蜀地漢代鹽業的發達,形象地表現了當時鹽業生産的具體情況。展廳内還有西漢時期的青銅雁形尊、東漢晚期至蜀漢的陶搖錢樹座等,專家說,這些文物表明,進入青銅時代後,長江流域的文明加快了發展程序,經過漫長的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巴蜀滇文化圈、楚文化圈和吳越文化圈,一個融合了長江流域各地區文化、多元一體的長江文明逐漸形成。

此後,秦漢一統天下,南北自此緊密相連,魏晉戰亂,衣冠南渡,南方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心之一。展櫃裡,兩塊西晉時期的銘文磚側面揭示了當時長江流域在全國的地位。一側印文為:“永嘉中天下災但江南皆康平”,說明相比于戰亂動蕩的中原地區,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另一側印文為“永嘉世九州空餘吳土盛且豐”,專家解讀,當時永嘉南遷導緻的移民浪潮和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結構的深層變動,使長江流域第一次走到了曆史舞台的中央。

觀展亮點

多幅“長江圖”首秀 帶觀衆與古人“共賞”江景

長江彙納百川,經巴蜀,過荊楚,行贛皖,穿吳越,浩蕩東流,千回百轉間滋養着中華民族的生命。展廳裡,一幅幅長十餘米的“長江圖”首次亮相,像一條條時空隧道,帶觀衆穿越時空,與古人“共賞”一片江景。

繪于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的《長江萬裡圖》是一幅情景交融的長江沿岸實景寫生,不僅描繪了從岷山至長江入海口沿途兩岸景色,還在每一處重要地點标注文字、引用詩詞,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想象與情感,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卧遊山水”寄情天地的外化表現。專家透露了一個細節,此卷題簽為“仿巨然長江萬裡圖”,卷首所題詩句道出了作者與故人同賞美景的願望和創作初衷:“大江東去,看波濤,滾滾浪花如雪。蜀國紛華,都似夢,往日風流消歇。萬裡橋邊,錦官城下,折柳頻驚别。幾番懷古,昔時多少豪傑。聞道蜀相當年,曾經此地來,送遊吳客。破浪乘風,原素志,又見雲山千疊。往事匆匆,都歸筆底好,景從頭說,畫圖相對,寫來無限風月。調寄百字令。”

一件巨幅長卷清代絹本《長江圖》也格外亮眼。專家介紹,這幅圖描繪了長江中下遊段從江西九江開始,到安徽,再到江蘇南京,結束于江蘇鎮江的長江沿線景緻。整卷山水描繪工整細緻,布局疏密有緻,是一件反映清中期長江中下遊段沿線城市布局規模和水系的重要作品。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國博“鎮館之寶”之一《乾隆南巡圖》,此次展出的第5卷是“首秀”。史料記載,由于長江下遊江浙地區的重要地位,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在位期間,都曾分别六次南巡,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清政府對江南地區的統治。此次展出的第5卷描繪了乾隆從金山乘船到焦山,一路遊覽長江勝景的場景。畫卷中,映入眼前的是浩瀚長江,觀衆可以和乾隆“共遊”,看波浪滾滾向東流去,水天一色,一望無際。

自配“圖說”古畫卷 “圖解”萬裡長江

“倒瀉銀河鼓浪東,百舸萬裡畫廊中。”展廳裡,不少古畫卷自配“圖說”,觀衆可以一覽長江沿途的風景名勝、曆史典故、名人故居、地理位置等内容。

展廳裡還有一件繪制于晚清的紙本《長江圖》,卷首有橫題“長江圖”,下綴一段題:“南從黃鶴樓至吳淞,北從大别山到崇明,所有沿途地名按站開列十一處。”仔細看,圖中用小楷黑字标明了“黃鶴樓”“大别山”等地點,還用小楷紅字一一标出了位置裡數,如“漢口至白虎鎮對江九十裡”等。專家解讀,這幅畫應是長江江防類圖卷,繪制嚴謹詳備,縱觀全卷,所繪山川河流樹木皆具山水畫韻緻,遠山以藍色淺绛色暈染,近景則皴法苔點俱備,山石緊密、水面遼闊,用筆疏密有緻,是清代輿圖和山水畫結合的典型之作。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詳圖》則描繪了乾隆帝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所經京杭運河全程,并由漢滿兩種文字寫成後記,叙述京杭運河所經各地:運河自杭州東北經嘉興府至蘇州府,又西北至瓜州口入長江;由江而北與揚州漕河彙,經高郵州、寶應縣,又北經淮安府西折而入淮水。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壯觀江山盛景。

古人“手賬” 見證江南物豐民饒

展廳裡,古人留下的一本本“手賬”,是江南物豐民饒的物證。其中,清代的《江南名勝圖冊》像是一部“旅行手賬”,記錄了江南自然和人文風景。第一冊上夾闆題簽為“江南行宮座落圖”,描繪的是乾隆南巡時,駐跸行宮二十四處;第二至五冊上夾闆題簽為“江南名勝圖”,主要繪有揚州、鎮江、常州、蘇州等地的勝景。專家說,這件圖冊采用傳統山水畫技法,亭台樓閣以俯瞰式角度呈現,行宮規模、屋舍結構皆刻畫精細,具有界畫筆意,江南山水之秀,園林之美躍然紙上。各頁上均有圖題,除點明所繪名勝外,部分還記有與之相關的地理方位、景色特征、史迹源流以及南巡時間等。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江南名勝圖冊》國博供圖

清代《淮鹽場圖冊》是首次與公衆見面,圖冊呈現了清代兩淮鹽場的盛景,證明兩淮鹽場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海鹽産地,以淮河為界,分為淮南鹽場和淮北鹽場,素有“兩淮鹽稅甲天下”之說。還有一本明代的《龍江船廠志》,系統記述了我國船舶發展概況和古代船廠的管理制度。專家介紹,明代于南京設龍江船廠,是當時規模最大、機構健全、技術精湛的皇家造船廠,主要建造戰艦,修造湖船、漁船、海船等,這本書也從側面反映出長江作為中國的千裡要道,對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淮鹽場圖冊》國博供圖

觀展·提示

● 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南3、南4展廳

● 展期 自2021年12月23日起3個月

● 票價 免費,需提前預約

300餘件套展品“彙入”國博!沿千年文脈,遊萬裡長江

收獲漁獵畫像磚(拓片)

部分圖檔由國博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