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紹翁的《谒半山祠》怎樣解讀?

葉紹翁的《谒半山祠》怎樣解讀?

《谒半山祠》怎樣解讀?

這首詩在網上基本上找不到賞析。有很多作品都是這樣,沒有詳細的詩注,就沒有人敢去解釋、領會。當然主要還是因為詩的格局、才華不夠達到萬人傳誦的地步,是以也就沒人有興趣去解讀。

沒有名句,就沒這個必要。

正因為沒必要,資料就更加模糊不清。是以類似于這種詩的解讀,基本上就靠我們自己的領悟能力。而就算領悟能力高,也不見得能從這種作品中領悟到什麼,是以很多人也就放棄了解讀。

就個人了解來談談這首詩。

《谒半山祠》

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

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

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葉紹翁是南宋中期詩人,宋光宗至宋甯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他的詩風是“江湖詩派”,語言清新,自然,但是思想格局不高。他最有名的就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的《谒半山祠》怎樣解讀?

江湖派詩人的生活年代不一,身分複雜,有布衣,也有官宦。和“江西”、“四靈”一樣,他們沒能擺脫模拟之風,境界不高,氣度狹小是他們的通病。由于疏于鍛造,他們的一些古詩往往率意而成,質樸卻粗糙,其實有些北宋初“香山體”的意思。

《谒半山祠》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韻“一東”的七律。首句尾字“農”是“二東”部,為鄰韻。這是七律中的“孤雁出群格”,是允許的。格式就不多講了,我們主要看内容。

首先破題。《谒半山祠》,“谒”,是拜見的意思。可見“半山祠”在詩人這一類下層官吏中的分量不輕,那麼這是誰家“祠”?是不是半山腰上的一座野祠堂?從詩人的态度來看不是的。這座半山祠很有可能是北宋王安石的祠。王安石,号“半山”,詩體“半山體”是北宋頂峰。

這是我的推測,因為沒有資料。

何以見得?因為首聯第二句提到了“變法”:“力行新法竟何功。”王安石變法是整個宋朝最震動朝野的事件,他甚至是以被污蔑成獾子精亂世,一直在史料中被抹黑。作為一個下層官員,對王安石的革新是有态度的,但是是什麼态度呢?那得看他讀的什麼書。再加上第七句“都來二百年間事”,熙甯變法是在1069年,而葉紹翁生于1194年,到他賦詩這個時期,差不多正好二百來年。這是對得上的,是以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谒半山祠》是葉紹翁去紀念王安石的祠之時寫下來的作品。

葉紹翁的《谒半山祠》怎樣解讀?

那葉紹翁這首七律是寫的一個什麼态度呢?我們一聯一聯來看。

首聯起筆:“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這是寫的什麼?是寫自己下了山,到田間問新法到底有沒有作用?很明顯不是的。我們從尾聯也可以看出,這已經是兩百年前的事情了。是以這是葉紹翁站在祠裡,想象出來的王安石罷官歸隐之後的行為。

王半山歸隐之後,到了田地裡問老農,我一力推行新法竟然毫無成果?

颔聯:“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知道自己錯了,供佛追悔,可是卻不肯向政敵們認錯。

葉紹翁的态度到這裡就很明顯了,他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問題很大的,而且虛拟了一個王安石隻肯供佛忏悔,卻不向人認錯的死硬派形象。這種批評的語氣是揶揄的,那麼為什麼這種态度,卻又在标題中用“谒”呢?因為王安石的官方定性是微妙的,死之後的谥号不給最高的“文正”,卻又給了一個“文”字,這裡面就很有一些味道了。朝廷認可你的貢獻,但是你做得不是很對。是以無論後世如何抹黑,王安石的官方身份不是葉這種下層官員可以冒犯的。

頸聯:“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繼續嗆聲,你的塑像啊,是沒辦法配享孔廟的。配享孔廟,是中國文人死後的極緻榮譽。“古祠誰訪覺王宮”是什麼意思呢?“覺王”就是佛,就算是祠中供養了神佛,也沒有什麼人來拜訪。

葉紹翁的《谒半山祠》怎樣解讀?

尾聯:“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燕麥是生長在野墟的雜麥,多為燕雀之食。這也就二百來年,看着祠堂,燕麥雜生,戎葵亂長,風雨幾度,都快荒涼了。

這首七律到底說了什麼呢?也就是葉紹翁本人對王安石的一些看法罷了。而他的這種看法也就是出于意識主流對王安石的輕視和抹黑。

王安石的鴻鹄之志,豈是這些燕雀之流能夠了解的啊。

思想境界上,天差地遠。

這倒不是葉紹翁的錯,因為我們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些人和事。就好像我們對今天的很多事情,一樣是身處迷霧之中看不清楚,因為“身在此山中”。

随波逐流之人,真的沒有資格嘲笑那些在風頭浪尖上拼搏的人。

是以這首詩,連篇像樣的解讀都沒有。

葉紹翁的《谒半山祠》怎樣解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