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白居易的這一首琵琶行非常具有哲理性,古往今來被無數的文人才子不斷引用。現在一般用這句話來表示某一樣事物顯露出它原本的面目需要一段過程,想要一蹴而就的認識一件事物,讀懂一個人是很難做到的。

在文物考古領域,這一條法則也同樣适用。雖然考古專家們有着極其豐富的經驗,但這也并不意味着這些人。在文物剛出土時所做的判斷都是正确的,實際上他們有很多最初判斷都非常不準确,隻有在深入研究過文物之後,他們才能做出最終正确的判斷。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這樣一個過程無疑非常的讓人感到擔心,要知道文物埋藏在地下,可能早就已經腐爛不堪,專家們要像他們複原成原來的樣子,并且将其中的資訊原原本本的提取出來,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程。

在1982年的時候,我國甘肅就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而墓中出土的文物在當時卻被認為是爛大街的貨色,是以并沒有被考古專家們深入研究。可是這些後來文物卻認為是國寶,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實際上,這些被專家們認為沒有必要深入研究的文物,就是17塊“石闆”,在多年之後,終于有專家識别出了這些文物背後的巨大價值。

一、國寶出土,無人識貨

我國古代的人認為人死之後會有靈魂存在于世間,如果人的肉體沒有得到好好的安葬的話,那麼他們的靈魂便會在屍體周圍遊蕩,永遠都得不到安甯。這也就是為何古代的人都非常相信入土安的說法,依然是擔心死去的人不得安甯,二來也是對親人的一種尊敬。

我國古時候的這樣一種習俗,為現在的考古提供了非常多有價值的資訊,尤其是那些被埋在地下的文物。由于我國古代在對待墓葬方面一直是“事死如事生”,也就是人死之後埋在身邊的東西,應當與他生前的東西一模一樣。這也就為現在的考古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現在人可以通過考古挖掘,來探析古代某一個特殊時期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在1982年的時候,在甘肅省就發現了一個古墓,這個古墓相對于平民的墓穴比較豪華,經過專家們的探究之後,他們認為這座古墓應當是屬于一位普通貴族的墓葬。

根據古墓當中可以辨認出來的資訊,專家們經整理之後認為這座古墓的主人并不是漢人,而是屬于一個叫做“粟特人”的種族。

經過專家們的考證,這個種族其實是中亞地區一個非常小的種族,人丁比較稀少,所占領的土地也并不廣闊。在中亞那樣一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之下,孕育出了非常多的種族,粟特人就在與周邊各種勢力的鬥争當中艱難求生。

到了漢代的時候,由于已經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再加上漢代繁華而又富庶,于是粟特人便開始向我國的新疆和甘肅一帶遷移。他們逐漸在這裡定居下來,娶妻生子,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當中。而在他們死後,他們也選擇留在他們生活的中國,他們将自己的墳墓埋在了中國的土地上。

在1982年的時候,這一座普通貴族的墓葬就被當時的水利建設勞工給挖掘了出來。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由于甘肅地區自古出土非常多的古墓,這些勞工們雖然見怪不怪,但是也很快向當地文物局報告了。

專家來了之後,便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的挖掘。

所謂保護性的挖掘,其實就是盡快将古墓當中的文物清理出去。這裡已經被勞工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果不及時挖掘的話,一旦這些文物過多的接觸到了空氣,接觸到了水,很有可能就會産生進一步的損壞。

在這個古墓當中,出土了17塊“石闆”,其實就是17款帶有壁畫的石屏風和一些石棺床。當然,也有一些當時非常常見的生活物品,比如金钗,銅鏡等。

這些文物被運到了文物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由于在最初的時候缺乏相應的考古知識,于是專家們便把這些文物歸到了隋唐時期一些普通的西北貴族墓葬當中。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實際上,這些文物也并不怎麼受重視,甚至也沒被拿出來展覽,就被放在博物館的倉庫當中儲存。

那麼,這些文物後來又是這樣重見天日,被認定是國寶的呢?

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甘肅省當地的那些考古專家們對這些文物雖然看走了眼,但是我國還有更加優秀的考古專家,他們能夠從全國的考古動向上發現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端倪,甘肅的這些石屏風正是在機緣巧合之下被識别成為了國寶。

二、石屏風揭開神秘面紗

自從這些石屏風被挖掘了出來,它們就一直呆在文物局的倉庫當中。專家們由于早就已經給這些石屏風下了定論,是以也沒有再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

可是從全國範圍内來看,其實當時不僅僅是在甘肅,在很多省份都相繼挖掘出來了外來民族的墓葬,而這些古墓當中出土了非常多的石棺床和石屏風。漸漸的關于這些物品的考古資訊也就多了起來。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2010年的時候,甘肅省天水市的博物館對倉庫當中的這些石屏風進行了相應的修複。

後來,這些文物經過了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重新研究,他們發現這些石屏風其實并不是隋唐時期的貴族物品,而是來自于少數民族粟特人的貴族墓葬。于是他們便就将這些石屏風認定為一級甲等文物,也就是所謂的國寶級文物。

這些石屏風上面的壁畫其實具有非常高的考古價值,對于研究速特人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藝術宗教都有着非常高的價值,如果能夠早一點發掘石屏風上的資訊的話,其實很多研究都可以少走彎路。

而最初那些挖掘和研究史屏風專家們也是以感到後悔不已,要是他們能夠早點挖掘出10平方的價值的話,說不定他們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成長。

不過,他們倒也非常大氣的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專家痛哭表示,“是我們犯了大錯。”他們認為是他們自己在學術方面有所欠缺,是以,才會導緻這些國寶級文物在倉庫當中堆積三十多年。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其實在我國考古挖掘當中,有很多的文物都是在經曆過不被重視之後,才在突然的一天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這倒并不能怪第一批研究文物的考古專家們,任何人的學識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盡管考古專家們有着過于常人的知識,但是在面對一些新奇複雜的文物時,其實直覺,靈感,經驗和判斷力都對一樣文物價值的判斷産生影響。

因為書本上也隻能将過去研究出來的東西拿出來作為案例,而像粟特人石屏風這樣的例子其實書本上從來都不會講到,這自然也就容易導緻這些文物被忽視。

小結

其實,我國現在還保留着非常龐大的文物,這些文物有的在一些收藏家手中,有一些被放在博物館中展覽,還有一些被儲存在博物館的倉庫當中。

随着我國考古技術的不斷提升,對于古代那些文化更加細節的方面的挖掘,相信這些文物最終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闆”,30年後專家痛哭,是我們犯了大錯

過于苛責文物專家們是沒有必要的,文物專家們也在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允許出現一些錯誤的,隻要文物最終能夠被很好的研究,這些試錯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