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至今,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數不勝數,他們憑借着自己的勇敢無畏和滿腔熱血打敗敵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光輝事迹。
在抗美援朝戰争中,就有這樣一位勇士,他以一己之力消滅了敵方400人,在光榮退役之後又因為2400元的欠款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不怕犧牲建軍功
新中國成立不久,北韓戰争就爆發了,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應北韓政府的要求,決定組建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争。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蔣誠的戰士,作為機槍連的副班長,他跟随着部隊跨過鴨綠江,踏上了國外的戰場。
由于身在異國他鄉,地理環境不夠熟悉,再加上面對的敵人是擁有全套頂尖裝備的美國軍隊,作戰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志願軍戰士們沒有一個人喊過苦叫過累,個個都拿出誓要和敵人一決高下的決心和氣勢。
在上甘嶺戰役中,蔣誠所在的部隊擔負的任務是要與美軍正面對抗,以壓制他們的火力。敵人猛烈的炮火一刻不停地在瘋狂掃射,而美軍的飛機也在頭頂上空不斷盤旋。
眼看着身邊的戰友一個個中彈倒下,戰鬥進入了更加艱難的程度。蔣誠和機槍連的戰士們為了能有效制敵,冒着槍林彈雨四處尋找合适的隐蔽地點。在他們跳進了一處大深坑裡之後,扛着機槍朝着空中的飛機就是一頓射擊。
但畢竟在裝備力量上處于弱勢,蔣誠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腸子都已經被打穿了,随時會有生命危險。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為他還要為犧牲的戰友們報仇,還要為部隊的勝利繼續戰鬥。
也許是心中有了強大的信念支撐,已然處在不利地位的蔣誠像是一隻受了傷的獅子,發了瘋一樣端着機槍就是一通猛烈的掃射。
事實證明,隻要不放棄,就可能出現奇迹。在這場戰鬥中,蔣誠一個人竟然消滅了400多名美軍士兵,還打下了一架敵機,這樣的功績無疑是巨大的。
古人曾經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概就是如此了吧。立下赫赫戰功的蔣誠并沒有是以志得意滿,到處炫耀,反而更加沉穩低調,這樣優秀的品格與他從小的經曆應該是分不開的。
戰火洗禮中成長
出生于1928年的蔣誠身逢亂世,那時候正是國内戰争頻繁發生的年代,社會動蕩,戰火連天。蔣誠的父母都是勤勞本分的人,每天埋頭苦幹,賺取微薄的工資維持一家人的日常開銷。
清貧的生活和時代的更疊讓年紀尚小的蔣誠更加成熟懂事,他經常幫着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減輕他們的負擔。
也許是飽受戰亂之苦,蔣誠從懂事起就在心裡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要打跑鄉紳惡霸和侵略者,還給中國的百姓們一個和平甯靜的幸福生活。一顆小小的革命種子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慢慢地生根發芽。
在1949年,全國即将迎來大解放的時候,解放軍的部隊路過蔣誠的家鄉,看着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的戰士們,蔣誠羨慕極了。這不正是投身部隊、實作理想的好機會嗎?蔣誠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報名參加解放軍部隊。這一年,他21歲。
在他入伍沒多久,就迎來了抗美援朝戰争,蔣誠也被編入了志願軍第12軍,跟随部隊進入了北韓戰場。
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再加上無所畏懼的膽量,無論大小戰鬥,蔣誠總是身先士卒,第一個往前沖。因為表現突出,他很快就得到了上級的賞識,并被提拔為機槍連的副班長。
因為表現優異,革命意志堅定,經受住層層考驗的蔣誠終于在進入部隊的第三年,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
也正是這種謙虛低調又勇敢無畏的英雄品格,才能讓他在上甘嶺戰役中憑借一己之力殲敵數百,創下赫赫戰功。并且在事後也沒有是以而沾沾自喜、逢人誇耀。
戰鬥英雄的平凡生活
上甘嶺戰役結束之後,受重傷的蔣誠經過四次手術總算是保住了生命,而作為一名戰鬥英雄,他的事迹也在整個部隊宣揚開來,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和贊揚。
在1954年,蔣誠跟随着大部隊回到祖國,憑借着在戰争中的表現,蔣誠完全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但他卻在第二年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意料之外的決定,退伍回家。
當他打包着行囊回到家鄉的時候,所帶的東西隻有簡單幾樣:一套衣服、一雙鞋襪、一條毛巾、一塊肥皂和16尺布票。
為人踏實本分的蔣誠就這樣回到了老家重新做起了一個普通的農民,對于自己的光輝事迹,從來不在人前提起。他靠着一名軍人的堅毅,數十年如一日地開始潛心鑽研養蠶技術。
回歸普通生活的蔣誠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的理想,現在大家的生活安定了,但還沒有變得富裕起來,他要想辦法帶着鄉親們一起緻富,過上幸福生活。在這十幾年裡,蔣誠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總結的養蠶技術和經驗無償教授給附近的村民。
誰家的蠶生了病或者在養殖技術上出了什麼問題,蔣誠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積極熱心地幫助村民,他也是以受到了大家的尊敬。看着鄉親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蔣誠也由衷地感到高興。
深藏功與名
本以為平靜的生活就這麼一直持續下去,卻沒想到因為蔣誠的一個舉動,讓他這個戰鬥英雄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有句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1983年的時候,為了能讓老百姓們有更好的發展,過上更好的生活,蔣誠的家鄉也展開了修路工程。這本來是一件便民惠民的大好事,但是在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卻因為資金短缺不得不叫停。
蔣誠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路修不好,家鄉的經濟很難發展起來。為了能確定工期繼續進行,蔣誠幹脆用自己的名譽去向信用社貸款。
本金利息總計2400元,在那個年代,這可算得上是一筆巨款了,蔣誠這份魄力和造福家鄉的奉獻精神,真的是讓人欽佩又自感慚愧。
有了這筆錢,修路工程終于得以繼續。在家鄉的路修好以後,所有人都興高采烈地享受這其中的巨大便利,可是蔣誠卻沒那麼輕松了。
因為當初他是用自己的名義去貸款,現在路建成了,還款的壓力就全部落在了蔣誠一個人的頭上。盡管當時村裡的人都享受到了修路的便利,但是這麼一大筆款項,卻沒幾個人能拿得出來。不得已之下,蔣誠隻好變賣家中的房屋,才勉強還上了貸款。
本是一心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做好事,才挺身而出去貸款修路,可是工期結束了,卻沒有人願意和蔣誠一起分擔這筆巨款。盡管吃了這麼大一個虧,甚至被村裡的有些好事之人冷嘲熱諷,但是蔣誠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就當是為家鄉做好事了。
這麼大的虧,放在任何時候任何人的身上,恐怕都很難一笑置之,更何況還是為村裡做好事才搭上了自己的房産。可是蔣誠如此大的胸襟和氣量,實在是讓我們為之敬佩。
英雄永遠不會被埋沒,更不會被遺忘。後來有人要撰寫當地的地方志,寫道蔣誠家鄉修路這件事情時,發現了其中的情況。
在經過縣裡的自己查驗之後,發現當初有一筆修路的巨款竟然是由一位平民老百姓貸款提供的,而這位老百姓,竟然是曾經的抗美援朝大英雄。
英雄,從未被忘記
在蔣誠戰鬥英雄的身份被重新發現之後,他已經年近六十歲了。這三十多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讓蔣誠多了一份平淡的心态和寵辱不驚。在重新恢複榮譽之後,蔣誠拿到了本該屬于自己的退休職工應有的待遇。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家鄉的群衆們知道,原來這個看着平平無奇的老人,竟然是當年戰場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
當有人問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蔣誠笑着告訴他們,曾經和自己并肩作戰的戰友們都犧牲了,留在了北韓戰場,而自己能平安回到家鄉,已經是很大的幸運和滿足了。
盡管自己曾經的事迹被重新公之于衆,但蔣誠依然過着自己平凡簡單的生活,每天缫絲養蠶、下地幹活,看起來就是普通農民的樣子。但是這一份雲淡風輕的背後,是曆經世事的淡泊。
在過往的峥嵘歲月中,蔣誠深藏功名、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正是老一輩革命黨人的優秀品質。
光環之下,他隻是一位默默奉獻的平凡人,是為了還上修路欠款而變賣房産的普通人。所幸,英雄雖老,但精神仍在。踏實做事,本分做人,這便是蔣誠最深刻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