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身上有哪三大缺陷,注定了他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衆所周知,劉備白手起家,創立了蜀漢政權,是三國政壇上一位風雲人物。曆代史家對劉備頗多美譽,寫下《三國志》的陳壽更是把他與漢高祖劉邦相提并論。此後,習鑿齒、羅貫中等人出于種種目的,都對劉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加上了一連串耀眼的光環,進而在民間逐漸形成了一種說法,那就是劉備胸襟寬廣、百折不撓,是個悲情英雄,如果壽命再長一些,很有可能統一三國、平定天下,成為一代聖主明君。

然而,有史學研究者經多方考證之後,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那就是劉備身上有三大緻命缺陷,即使他再多活幾年,蜀漢政權也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劉備身上有哪三大缺陷,注定了他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考諸史實,劉備一生活動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公元一六一年到一八四年,劉備闖蕩天下之前,幹着“織席販履”的營生。

第二階段,從一八四年到二〇七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起家,東讨西殺,到處寄人籬下,投靠過袁紹、曹操、劉表等人,始終未能取得一立錐之地。

第三階段,從二〇八年到二二一年四月,由于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失敗,進而絕處逢生,終于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取得了一些地盤,二二一年四月在成都稱帝。

第四階段,從二二一年七月到二二三年四月,劉備大舉伐吳失敗,病逝于白帝城。

綜觀劉備一生,存在着種種性格禀賦上的缺陷,諸如剛愎多疑、固執專斷,講求宋襄公式的仁義,不懂政治、外交、目光短淺,不能使人盡其才,根本不可能成為重興漢室的聖主明君。主要依據如下所述:

劉備身上有哪三大缺陷,注定了他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一、劉備固執、專斷,認為有了關羽、張飛等人便可問鼎天下,對他們過分信任

劉備對始終追随他的關羽、張飛二人過分依賴,自始至終使他們在蜀漢集團享有極為優厚的待遇。

雖然關羽、張飛由于利益相關,經過多次失敗各種挫折都不能改變他們的忠誠,但其弱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由于劉備的放任自流,使得關羽、張飛等人更加飛揚跋扈,器量狹窄,目中無人。

而劉備作為集團領軍人物,始終未能吸取教訓,仍然自始至終隻信任、重用關羽、張飛等人,希望依靠這批人定天下,在人才最盛的三國時代豈非緣木求魚?“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樣的美好願望怎能不成為空中樓閣?

劉備身上有哪三大缺陷,注定了他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二、劉備講求宋襄公式的仁義,不懂政治外交,目光短淺

過襄陽時劉表已死,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作為立足點,劉備卻“吾不忍也”,當初他三顧茅廬尋諸葛亮本來就是為了拉攏荊州地主階級,進而占有荊州,這不是前後自相沖突嗎?

劉備進兵四川時,龐統建議他順勢拿下、“坐平一州”,後又獻計率精兵偷襲成都。劉備卻一概不聽,白白放過兩次輕取成都的機會,最後仍免不了和劉璋刀兵相見。如此一來,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以“攻伐他人之國為樂”,根本不會靈活機動,以小代價換取大利益。

反過來,劉備卻對江東集團一味推行強權外交,隻顧眼前寸利。相比之下,孫權當初把南郡讓與劉備,樹曹之敵,自己卻騰出手來鞏固江東,實在比劉備高明太多。

孫權欲與劉備共取蜀,而劉備卻以武力相威脅,導緻孫權為維護自身利益與安全,下定決心用武力伺機奪取荊州,而劉備最終隻落得個人地皆失的結局。

劉備身上有哪三大缺陷,注定了他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三、劉備多疑、無能,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在魏、蜀、吳三大集團一強兩弱的形勢下,吳蜀相争無論勝負,都隻能對魏有利。可劉備對聯吳抗曹這一決策充滿懷疑,不能了解諸葛亮的一片苦心,反而加以無端猜疑。

同時,劉備在其生前也并沒有真正把諸葛亮當做一個“王佐之才”,他最信任的謀士其實是法正,在法正死後,又把軍政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諸葛亮其實隻是被他當後勤部長、民政部長使用。

白帝城托孤時,劉備在臨死之前說的那番話——“如果我兒子不成器,你就可自己當蜀漢集團老大”,則完全是對諸葛亮的最後一次試探。如果當時諸葛亮稍有遲疑,則必遭殺身之禍,幸而諸葛亮一片赤誠才得以幸免,蜀漢政權也是以又延續了四十年。

劉備身上有哪三大缺陷,注定了他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劉備在諸多的争戰中勝的不多,敗的卻不少。其中敗得最慘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戰,以往的敗戰還能留得青山在,這一次卻不僅喪失了大量的精兵良将,可以說是連自家性命都搭上了。

據後來史家考證,當時戰争的天平并非絕對地傾向陸遜一方,可由于劉備的無能,未能把有利因素轉化為必勝條件,“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終于被陸遜抓住機會給予緻命一擊。這直接導緻劉備喪師失地,也使得蜀國一下子成了三國當中的最弱一國,也使蜀吳聯盟的力量大為削弱,增強了曹魏(司馬)集團統一全國的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