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在民間的傳播度非常廣,武大郎作為水浒傳中的人物,更是被世人津津樂道,成為了世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不過要知道,在曆史上并沒有武大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倒是在作者施耐庵已故後的幾十年中出現了一位縣令,謠傳他就是傳說中的武大郎,這個人就是明代時期的縣令武植。

武植于明朝初年出生在河北省清河縣武家那村,謠傳武植就是武松的哥哥,這一說法是無稽之談。根據《浙江通史》的記載,武松出生于公元1055年,并沒有哥哥,他隻是經常在杭州湧金門周邊賣雜耍的流浪漢,被當年的知府大人高權所厚愛,招納回去任職,一直做到了提轄,不過後面高權被人陷害罷職後,武松的職位也一并被革職了。
當時杭州新上任的知府大人正是蔡京的兒子蔡鋆,不過這個人嚣張跋扈,當地人非常怕他,不過武松和《水浒傳》中的武松其人設如出一轍,當即就為民除害把蔡鋆殘害,不過也是以招來了禍殃,1126年,武松最終死在了監獄。而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武松這位英雄,籌集資金為武松建墳立碑,現今都能在西湖邊上可以看到武松的墳墓。
而武植是明代年間人,中間相隔了好幾百年,更不可能是武松的哥哥,甚至也不可能是武大郎的原型,那麼民間又是怎麼将武植和虛構出來的武大郎捆綁在一塊的呢?還是得出武植來分析,武植家裡面非常寒酸,基本上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不過好在武植非常聰明,考取了功名,成為了山東陽谷縣縣令。
為官清廉,受到當地百姓的認可和青睐,迎娶了潘金蓮作為妻子,潘金蓮也不并不像人們所述的水性楊花的女人,反而她是一個極為賢惠的女子,出身大家閨秀,名副其實的才女,在當地,潘金蓮的名聲基本沒有人不知道她賢淑勤勞,和《水浒傳》文中的潘金蓮除了名字像之外,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天地之隔,注意這個時候應該就是武植和虛構出來的武大郎其中微妙的淵源了。
武植其實早年間有一個朋友叫做黃堂,在事業或者生活上資助過施耐庵不少,也是因為有了貴人相助,武植才能夠求取功名,在武植眼中,黃堂的地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等到身為高官後,黃堂家中着火,無奈之下,隻好去投奔昔日故友武植,希望能夠提拔一下自己,混口飯吃。
對于黃堂的到來,武植就非常高興,好酒好肉款待這個曾經幫助過他的恩人,黃堂對此感激涕零,就這麼連續了三個月,武植都是如此,但是黃堂這個時候以為這是武植的緩兵之計,以為武植并沒有提拔自己的打算,越來越想不通的黃堂最終還是産生了怨憤。于是,在當地四處都肆意編造出武植夫婦其莫須有的绯聞,這些绯聞都是黃堂自己編造出來的,但是基本上被黃堂诠釋的滴水不漏,絲毫聽不出毛病。
就這樣,消息便傳開了,關于武植夫婦的流言蜚語越來越多,越來越廣,一直到了現在都在流傳,為此施耐庵的後人不得不出面澄清當年的事件,而武植的後人也出面澄清自己的先人,但是顯然,這種事情一旦傳開了基本上在當時資訊流傳慢的原因一直都反轉不了,這才導緻了有了武大郎和武植的結局。
但是實際上在挖掘武植的墳墓中,經過分析得出了一個确鑿的結論,武植身長七尺,換算下來應該至少也是現在的一米八以上,武植的墓其實早已經被人掘開,而武植的後人也在1966年出面澄清,不僅如此還修繕了武植祠堂,在墓碑上刻有墓志銘,就是為了給先人正名。
由此可見,當年的施耐庵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寫的書中竟然也有這麼巧的事,其實施耐庵寫的武大郎也是根據元朝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元朝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杜撰而成的,是以說武植和武大郎實際上中間是隔了好幾個星系,屬于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