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陽造”号稱中華第一槍,抗日利器,為何在美國評價平平?

在很多反映抗日戰争的影視劇中,“漢陽造”步槍的出場率是最高的,它跟“中正式”步槍是當時中國軍隊裝備最多的步槍,大量裝備國軍,八路軍,新四軍,抗聯等部隊,撐起了中國的14年抗戰。

“漢陽造”是清朝末年按照德國步槍仿造的武器,曾是清朝新軍的主要裝備,在後來又經曆了北洋時期,南京政府時期,抗戰時期,直到1944年才停産。我國一直到50年代都有“漢陽造”在使用,它可謂是中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步槍。

“中正式”步槍出現的曆史比“漢陽造”晚了幾十年,它誕生在1934年,其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替代“漢陽造”,給國軍更新換代。

“漢陽造”和“中正式”幾乎就是一部中國近代軍工曆史,這兩種武器像是兄弟,因為他們全部來自德國,而且都打過抗戰。但是不為人知的是,“漢陽造”的出現是德國人蒙騙中國人的結果,而“中正式”的生産過程裡,德國人也使了絆子。

作為清末到民國時期中國軍隊的主力武器,“漢陽造”和“中正式”兩種步槍的素質如何?誰才是抗戰中的主力步槍呢?

“漢陽造”号稱中華第一槍,抗日利器,為何在美國評價平平?

一、制式武器,中國人的一個夢想

“漢陽造”步槍的學名為“漢陽八八式步槍”,是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開始制造的武器,它誕生的背後,是中國人的強軍理想。

清朝末年内憂外患,在救亡圖存的口号之下,漢族官僚發起了洋務運動,以“先軍後民”為口号,先解決軍隊的裝備問題,再解決民間需求。

在當時的中國真正懂西方軍事的人不多,當“制式武器”這個詞語被提出來時,隻得到了一小批人的重視,這其中就有湖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在19世紀80年代督辦軍火,在1889年把廣東石門的兵工廠搬到了湖北漢陽,并和德國人商議引入生産線。

沒想到槍支還沒引進來,中日甲午戰争就爆發了,中國軍隊一敗塗地。武器裝備的口徑不一,樣式複雜是中國軍隊的短闆,是以張之洞決心要制造中國自己的“制式武器”。

張之洞派代表前往德國買槍,正好德國人剛生産了一款不太滿意的武器,叫做“1888式委員會步槍”,即GEW1888。

“漢陽造”号稱中華第一槍,抗日利器,為何在美國評價平平?

這種槍采用新普及的“無煙火藥”技術,步槍口徑7.92mm,打毛瑟圓頭步槍彈。GEW1888步槍在當時還算先進,但是它自身有不少缺點,比如5發彈夾裝退都很困難,槍管外面的套筒難以清理,炸膛率高,而且圓頭彈殺傷力不足。

德國軍隊對這種武器不滿意,是以德國政府一邊自己研究新式步槍,一邊把這種武器作為外貿品牌向外推銷。就在這時候,清政府的大臣來買槍了。

中國人當時對“毛瑟”牌的槍炮都愛不釋手,因為“GEW1888步槍”使用“毛瑟圓頭彈”,是以德國人謊稱其為“毛瑟步槍”,把設計圖和機器都賣給了中國。

清朝就這樣被忽悠着買下了這款武器,得到武器圖紙後,張之洞的漢陽兵工廠在1896年開始仿制該槍,因為該槍的上方槍管處有一條長長的金屬套筒保護槍管,是以最開始生産的88式步槍也叫“老套筒”。

國産“漢陽八八式步槍”全長95厘米,重3公斤,子彈口徑7.92mm。雖然标尺上有1800米的驚人射程,但該武器的最大射程隻有500多米,有效殺傷射程300米,在19世紀末絕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之一。

漢陽兵工廠前期的産量不大,最開始隻能年産“漢陽造”1000多支,是以在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開始制造這種武器。20世紀初,“漢陽造”大量換裝清朝新軍,當年在武昌起義的新軍使用的就是這種步槍。

“漢陽造”号稱中華第一槍,抗日利器,為何在美國評價平平?

二、步槍殺傷力的飛躍:彈頭進化

1911年大清朝垮台,民國建立,新政府無論是威望還是能力都很弱,是以軍工方面基本繼承了清朝的原貌。民國早年的北洋時期軍閥混戰,國民經濟其實不進反退,但是軍閥們搜刮了不少财産,都用來購買武器,并開廠造槍。在這一時期,“漢陽造”得到了大發展,短短十幾年内造了30萬支。

軍閥打了十幾年後,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并重新打到了江南地區,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蔣氏在南京建立政府後立志富國強兵,于是首先着手整頓軍隊。當時的“漢陽造”步槍已經經過幾次改型,但都是小修小改,比如拆掉奇葩的套筒,改變标尺的形狀,增加槍管上的護木等。

這些改造都無法改變武器的殺傷力,因為“漢陽造”射擊時是使用圓頭彈,但該子彈的殺傷力小于尖頭彈,尖頭彈重量輕,初速快,飛行阻力小,殺傷力更強。

1930年,國民政府又開始跟德國政府商談,引進德國“M1924”式毛瑟步槍,這種武器是德軍當時的主力裝備。國民政府兩年内買了20000支M1924毛瑟步槍,這種武器長110厘米,重4公斤,打7.92mm尖頭步槍彈,最大射程800米,有效射程500米。

“漢陽造”号稱中華第一槍,抗日利器,為何在美國評價平平?

M1924來到中國後,受到中國軍隊的一衆好評,南京政府決定直接引進其生産線。

1934年,中國再次采購10000支M1924,順便向德國購買圖紙,結果德國人給中國的檢驗闆有問題,造出來的槍不合格。

1935年,中國不得不再次向德國購買圖紙和檢驗闆,這次外交部出面,拿了大筆錢打通關系,最後是經過納粹德國政府點頭,中國才拿到了全部技術資料。

M1924交給河南鞏縣兵工廠仿制,在改進中,鞏縣兵工廠将其槍身縮短,使其更适合中國人體型,又增長了刺刀長度,增加拼刺能力。

在1935年8月, M1924改進版正式下線,當時蔣氏擔任民國軍事委員長,為了表示對委員長的尊敬,負責改槍的官員便取其字,将新槍起名為“中正式步騎槍”。

三、“漢陽造”: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5年正是全面抗戰的前夜,“中正式”和“漢陽造”步槍都全面裝備了中國軍隊,“中正式”雖然更加先進,但是産量低。除了鞏縣兵工廠外,廣東第一兵工廠,金陵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也都在生産“中正式”。

但是抗戰爆發後,鞏縣兵工廠被日軍摧毀,其他的東部兵工廠也不同程度受損,“中正式”的生産受影響。

好在後撤到重慶的漢陽兵工廠,第四十一廠都儲存完好,當時重慶月産中正式1000多支,漢陽造4000隻以上,國軍士兵手裡最多的武器依然是漢陽造。

“漢陽造”号稱中華第一槍,抗日利器,為何在美國評價平平?

經過幾十年的捶打磨練,中國各處的匠人對“漢陽造”的生産技術爐火純青,除了南方外,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兵工廠也在小作坊中仿制漢陽造。

1940年,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夫婦參觀新四軍的軍工廠,軍工廠士兵拿出自制的漢陽造連續射擊上百發,直到槍管發熱冒煙才停止,可見其品質之可靠。

在抗戰中,中國軍隊手裡的武器還是多種多樣,“中正式”僅裝備40萬支左右,但是“漢陽造”有足足100萬支以上,和日軍的“三八大蓋”一樣,年過半百的“老套筒”成為中國軍人的标志性武器。

“中正式”和“漢陽造”參與過的最後一場戰争是北韓戰争,志願軍中不少士兵使用這種繳獲的武器作戰,這兩種老步槍最後發揮了一次餘熱。在朝戰結束後,我軍大量換裝蘇式裝備,這兩種武器漸漸退出編制,消失在了曆史之中。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1、《從漢陽造到95式,單兵武器列傳》 秦夢琪2、《定型制造與抗戰同步 中正式:對日作戰标準步槍》 王曉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