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阳造”号称中华第一枪,抗日利器,为何在美国评价平平?

在很多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剧中,“汉阳造”步枪的出场率是最高的,它跟“中正式”步枪是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最多的步枪,大量装备国军,八路军,新四军,抗联等部队,撑起了中国的14年抗战。

“汉阳造”是清朝末年按照德国步枪仿造的武器,曾是清朝新军的主要装备,在后来又经历了北洋时期,南京政府时期,抗战时期,直到1944年才停产。我国一直到50年代都有“汉阳造”在使用,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步枪。

“中正式”步枪出现的历史比“汉阳造”晚了几十年,它诞生在1934年,其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代“汉阳造”,给国军更新换代。

“汉阳造”和“中正式”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军工历史,这两种武器像是兄弟,因为他们全部来自德国,而且都打过抗战。但是不为人知的是,“汉阳造”的出现是德国人蒙骗中国人的结果,而“中正式”的生产过程里,德国人也使了绊子。

作为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武器,“汉阳造”和“中正式”两种步枪的素质如何?谁才是抗战中的主力步枪呢?

“汉阳造”号称中华第一枪,抗日利器,为何在美国评价平平?

一、制式武器,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汉阳造”步枪的学名为“汉阳八八式步枪”,是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开始制造的武器,它诞生的背后,是中国人的强军理想。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之下,汉族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以“先军后民”为口号,先解决军队的装备问题,再解决民间需求。

在当时的中国真正懂西方军事的人不多,当“制式武器”这个词语被提出来时,只得到了一小批人的重视,这其中就有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在19世纪80年代督办军火,在1889年把广东石门的兵工厂搬到了湖北汉阳,并和德国人商议引入生产线。

没想到枪支还没引进来,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中国军队一败涂地。武器装备的口径不一,样式复杂是中国军队的短板,所以张之洞决心要制造中国自己的“制式武器”。

张之洞派代表前往德国买枪,正好德国人刚生产了一款不太满意的武器,叫做“1888式委员会步枪”,即GEW1888。

“汉阳造”号称中华第一枪,抗日利器,为何在美国评价平平?

这种枪采用新普及的“无烟火药”技术,步枪口径7.92mm,打毛瑟圆头步枪弹。GEW1888步枪在当时还算先进,但是它自身有不少缺点,比如5发弹夹装退都很困难,枪管外面的套筒难以清理,炸膛率高,而且圆头弹杀伤力不足。

德国军队对这种武器不满意,所以德国政府一边自己研究新式步枪,一边把这种武器作为外贸品牌向外推销。就在这时候,清政府的大臣来买枪了。

中国人当时对“毛瑟”牌的枪炮都爱不释手,因为“GEW1888步枪”使用“毛瑟圆头弹”,所以德国人谎称其为“毛瑟步枪”,把设计图和机器都卖给了中国。

清朝就这样被忽悠着买下了这款武器,得到武器图纸后,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在1896年开始仿制该枪,因为该枪的上方枪管处有一条长长的金属套筒保护枪管,所以最开始生产的88式步枪也叫“老套筒”。

国产“汉阳八八式步枪”全长95厘米,重3公斤,子弹口径7.92mm。虽然标尺上有1800米的惊人射程,但该武器的最大射程只有500多米,有效杀伤射程300米,在19世纪末绝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之一。

汉阳兵工厂前期的产量不大,最开始只能年产“汉阳造”1000多支,所以在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开始制造这种武器。20世纪初,“汉阳造”大量换装清朝新军,当年在武昌起义的新军使用的就是这种步枪。

“汉阳造”号称中华第一枪,抗日利器,为何在美国评价平平?

二、步枪杀伤力的飞跃:弹头进化

1911年大清朝垮台,民国建立,新政府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都很弱,所以军工方面基本继承了清朝的原貌。民国早年的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国民经济其实不进反退,但是军阀们搜刮了不少财产,都用来购买武器,并开厂造枪。在这一时期,“汉阳造”得到了大发展,短短十几年内造了30万支。

军阀打了十几年后,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并重新打到了江南地区,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蒋氏在南京建立政府后立志富国强兵,于是首先着手整顿军队。当时的“汉阳造”步枪已经经过几次改型,但都是小修小改,比如拆掉奇葩的套筒,改变标尺的形状,增加枪管上的护木等。

这些改造都无法改变武器的杀伤力,因为“汉阳造”射击时是使用圆头弹,但该子弹的杀伤力小于尖头弹,尖头弹重量轻,初速快,飞行阻力小,杀伤力更强。

1930年,国民政府又开始跟德国政府商谈,引进德国“M1924”式毛瑟步枪,这种武器是德军当时的主力装备。国民政府两年内买了20000支M1924毛瑟步枪,这种武器长110厘米,重4公斤,打7.92mm尖头步枪弹,最大射程800米,有效射程500米。

“汉阳造”号称中华第一枪,抗日利器,为何在美国评价平平?

M1924来到中国后,受到中国军队的一众好评,南京政府决定直接引进其生产线。

1934年,中国再次采购10000支M1924,顺便向德国购买图纸,结果德国人给中国的检验板有问题,造出来的枪不合格。

1935年,中国不得不再次向德国购买图纸和检验板,这次外交部出面,拿了大笔钱打通关系,最后是经过纳粹德国政府点头,中国才拿到了全部技术资料。

M1924交给河南巩县兵工厂仿制,在改进中,巩县兵工厂将其枪身缩短,使其更适合中国人体型,又增长了刺刀长度,增加拼刺能力。

在1935年8月, M1924改进版正式下线,当时蒋氏担任民国军事委员长,为了表示对委员长的尊敬,负责改枪的官员便取其字,将新枪起名为“中正式步骑枪”。

三、“汉阳造”: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5年正是全面抗战的前夜,“中正式”和“汉阳造”步枪都全面装备了中国军队,“中正式”虽然更加先进,但是产量低。除了巩县兵工厂外,广东第一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也都在生产“中正式”。

但是抗战爆发后,巩县兵工厂被日军摧毁,其他的东部兵工厂也不同程度受损,“中正式”的生产受影响。

好在后撤到重庆的汉阳兵工厂,第四十一厂都保存完好,当时重庆月产中正式1000多支,汉阳造4000只以上,国军士兵手里最多的武器依然是汉阳造。

“汉阳造”号称中华第一枪,抗日利器,为何在美国评价平平?

经过几十年的捶打磨练,中国各处的匠人对“汉阳造”的生产技术炉火纯青,除了南方外,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兵工厂也在小作坊中仿制汉阳造。

1940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夫妇参观新四军的军工厂,军工厂士兵拿出自制的汉阳造连续射击上百发,直到枪管发热冒烟才停止,可见其质量之可靠。

在抗战中,中国军队手里的武器还是多种多样,“中正式”仅装备40万支左右,但是“汉阳造”有足足100万支以上,和日军的“三八大盖”一样,年过半百的“老套筒”成为中国军人的标志性武器。

“中正式”和“汉阳造”参与过的最后一场战争是朝鲜战争,志愿军中不少士兵使用这种缴获的武器作战,这两种老步枪最后发挥了一次余热。在朝战结束后,我军大量换装苏式装备,这两种武器渐渐退出编制,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1、《从汉阳造到95式,单兵武器列传》 秦梦琪2、《定型制造与抗战同步 中正式:对日作战标准步枪》 王晓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