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欣赏还是争议,埃隆·马斯克确实是个牛人,不仅仅是因为他钱多。
就像俄乌正面开战,这两个国家流血牺牲,欧洲各国忍受经济萎缩,美国坐享货币回流红利,而马斯克借着星链大出风头。
作为地球级首富,马斯克在最开始推出星链计划时,打出的旗号是网络覆盖全球,造福全人类。
星链计划,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度并不高,利用廉价卫星堆量,以量取胜,来实现全球无死角实时上网。
同时,这些便宜又量大的卫星上天后,还能卡位抢占近地轨道资源,一鱼两吃,就是这么完美!
如今俄乌爆发冲突打起来,星链计划把外面这层民用马甲一甩,立刻变成赤膊上阵的杀人利器。
当星链计划的众多卫星,掠过乌克兰上空时,完全可以实现战场的单向透明。
这个低轨道卫星群,不但能固防战时通讯,而且,还可以帮助军方随时掌握各种情报,甚至为乌克兰的反舰导弹提供导引和修正。
换句话说,无论天上还是地下,实际上对星链计划来说,都是小透明,而对马斯克所作所为,大家也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体会。
表面民用,战时军用,从实际效果来看,“星链计划”是美国太空战略的全新升级。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朝廷不出钱,把沈万三顶在前面。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Спутник-1”。
这颗卫星在轨运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运转了六千万公里,宣告着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
然而,这使得美国感到极度恐慌,卫星就像悬停在头上的狗头铡,随时会天降大神执行末日审判,从而有了“斯普特尼克时刻”的说法。
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马上要完
直到1960年8月,美国成功发射第一代间谍侦察卫星“发现者号”,这种太空焦虑才略微减轻。
“发现者号”卫星,采用全景相机,覆盖面积大约450万平方公里,它的顺利升空,标志着美国开启了监视全球的太空间谍战,也为美国的太空战略定下基调——
从太空打击敌人,同时,防范危险从太空中来。
在这个“攻防兼备”的战略规划中,选择以攻为主,那是必须的。
从1960-1976年,美国先后发射了五代间谍侦察卫星,相应的拍摄技术,从第一代全景相机胶片拍摄,升级为第五代采用先进摄影机拍摄,搭配扫描仪、电视摄影机和侧视雷达所构成的工作组。
当年这种配置,和现在的“星链计划”比起来,技术含量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几十年科技差,并没有切断二者之间的传承:利用卫星堆量,以量取胜,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
就在美国啪啪啪往天上打卫星的这十多年里,共有600多颗卫星升空,最高峰时刻有超过100颗间谍卫星在轨。
根据解密资料,这些间谍卫星针对冷战对手苏联拍摄的情报照片,达到绝密存档标准的,就超过了85万张,其中包括苏联驻东欧军队、苏联太空和导弹计划等等。
而且,间谍卫星不光只对准苏联,当年我们的罗布泊地区、沿海地区,都是它们必须打卡的地方。
1967年,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攻击,史称“六月战争”。
有心算无心,准备充足的以色列,迅速占领巴勒斯坦、埃及西奈沙漠和叙利亚戈兰高地,这些地盘加起来,相当于以色列自身领土的3.5倍。
为了夺回被以色列侵占的土地,1973年,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大举进攻以色列,“十月战争”爆发。
这次攻守异位,以色列成为仓促应战的一方,开战就被打得狗血淋头,整个战争进程,似乎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
正当以色列版“斯普特尼克时刻”出现,即将表演“要完”的时候,美国中情局出手了,通过分析间谍卫星传回来的照片,向以色列提供场外支持,一举扭转战局。
中情局通过间谍卫星帮助以色列,和如今马斯克通过“星链计划”帮助乌克兰,前尘今世相隔半个世纪,可是方方面面又何其相似。
间谍卫星,让美国在太空处于霸主地位,不过,其代价也是非常昂贵的。
从研究、发射卫星,到训练和培养相关人才,以及建设相关设施,所花费之巨大难以想象。
为了太空制霸,预计从1960开始,美国持续投入了将近4万亿美元,相当于投入了185个曼哈顿计划,足够美国再打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1991年,苏联解体,这场冷战,美国不战而胜,再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维持太空战略,很显然得不偿失。
所以,如今这套“星链计划”,简直是完美解决方案。
马斯克领衔主演,资本蜂拥而入抬轿子,以市场经济保持太空战力,亦民亦军、可盐可甜,花钱不多,乐趣不少。
那么,问题该来还是要来的,如何面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我们只讲三件事,大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件事,2020年9月,我们以“GW”为代号,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这两个星座,由12992颗卫星构成。
第二件事,今年2月份,“星链计划”刚刚发射升空的49颗卫星,遭到太阳风暴影响,其中40颗坠入大气层烧毁。
第三件事,那就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2007年1月11日,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枚开拓者1号系列火箭携带动能弹头,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成功摧毁了轨道高度863公里、重750公斤的退役卫星——风云1C气象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