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嶽飛平定一地,宋高宗卻指令他屠城,結果怎樣

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江西虔州、吉州爆發的起義波及兩廣多地,聲勢不小,宋高宗趙構命嶽飛領兵平叛。

嶽飛到虔州,首戰擒獲了叛軍首腦,叛軍部衆紛紛投降,虔州恢複了秩序。按照嶽飛的方略,其部将徐慶很快也平定了周邊地區的叛亂。

嶽飛平定一地,宋高宗卻指令他屠城,結果怎樣

不料,接到捷報的宋高宗卻給嶽飛下了一道密旨,指令嶽飛屠虔州城。當時嶽飛的職務還不高,時任武安軍承宣使。盡管宋高宗的旨意裡講明了原因,嶽飛顯然也吓了一大跳。他怎麼可能去做屠城這種殘忍至極的事,隻好抗旨不遵,上書請求宋高宗收回成命。

宋高宗為何如此怨恨虔州百姓呢?《宋史》記載,原因是“以隆祐震驚之故,密旨令飛屠虔城。”

事情還要從隆祐太後說起。

嶽飛平定一地,宋高宗卻指令他屠城,結果怎樣

隆祐太後是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的皇後孟氏,一生經曆頗為傳奇。她知書達理,性情賢淑,但年輕的宋哲宗另有新歡,在複雜的宮廷鬥争中,孟皇後被廢。沒幾年,宋哲宗英年早逝,他的弟弟宋徽宗繼位後,孟氏又恢複了名位,被尊為元祐皇後。

宋徽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引起的新舊黨争還在持續,孟皇後恢複地位得益于向太後及舊黨的支援。向太後去世之後,以蔡京為首的新黨又迫使孟皇後二度被廢。

公元1127年,身在冷宮的孟皇後經曆了靖康之恥。金軍攻陷汴京之後,徽、欽二帝、六宮中有名位的嫔妃都被擄走,整個皇族幾乎全軍覆沒,而孟氏因為被廢反而逃過一劫。鑒于她的身份,已經成為宋朝危亡之際的主心骨,被金國扶持的僞皇帝張邦昌迎入宮中,以皇後的名義垂簾聽政。

嶽飛平定一地,宋高宗卻指令他屠城,結果怎樣

在孟氏的支援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為帝。是以南宋的建立有孟氏的一份功勞。趙構當了皇帝,把孟氏尊為太皇太後。為避其祖父的名諱,改稱隆祐太後。

由于金軍的追擊,南宋皇室逃往南方。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派兵一萬人護送隆祐太後去洪州。駐防江州的大将劉光世不敢和金軍交戰,導緻金軍直撲洪州,隆祐太後一行隻好連夜乘船去虔州避難。

可是,護衛太後的部隊半路被起義軍擊潰,随行的宮女大部分失散,衛兵隻剩下不到100人。狼狽不堪的隆祐太後坐着當地農民擡的小轎趕路。

嶽飛平定一地,宋高宗卻指令他屠城,結果怎樣

屋漏偏逢連夜雨。好容易到了相對安全的虔州,由于當地物資匮乏,隆祐太後的衛兵買不到東西,在市集上和百姓打了起來。當地一土豪趁勢造反,附近百姓紛紛加入,包圍了虔州城,連虔州的鄉兵也跟着反了。判軍四處放火,搶劫财物。

所幸一個衛兵将領帶人奮力抵抗,隆祐太後才沒有落入亂軍之手。她聽從身邊人的建議,命人登上城頭,宣布赦免造反的群眾,虔州城才暫時安定了。随後宋高宗派的救兵趕到,将她接走。

嶽飛平定一地,宋高宗卻指令他屠城,結果怎樣

隆祐太後已經年過半百,逃難的路上屢受驚吓,回去後生了一場病。宋高宗非常孝敬隆祐太後,是以痛恨虔州人。到紹興三年,虔州又爆發了叛亂,嶽飛奉命平定叛亂之後,宋高宗就密令嶽飛屠城。

當時隆祐太後已經去世兩年了,宋高宗還窩着這麼大的火。而嶽飛作為一個冉冉升起的頂級将星,平叛的方略一向是以迫降為主,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亡。連抓到的叛軍頭目也都被嶽飛赦免了。

接到宋高宗的密旨,嶽飛有多吃驚可想而知。他隻好上書請求赦免虔州百姓,隻處死叛軍頭目。對嶽飛而言,這已經夠違心了。可是宋高宗不聽,仍然催促他屠城。嶽飛隻得三番幾次上書苦苦相勸,終于說服高宗皇帝特赦了虔州。

嶽飛平定一地,宋高宗卻指令他屠城,結果怎樣

當時,南宋在金軍的進攻下頗為窘迫,内部叛亂四起,宋高宗卻想屠城洩憤。有人說,這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如果當真屠城,勢必大失人心,可能激起更多的叛亂。而其他地方的叛軍被吓到,橫豎也是死,隻有選擇頑抗到底,接下來的平叛也會更難。

如果不是嶽飛,換做其他的将領,虔州人就不一定有這麼好運了。後來虔州百姓聞知此事,紛紛把嶽飛的畫像供在家裡。雖說嶽飛違拗了宋高宗的旨意,君臣關系還比較和睦。皇帝也正用得着嶽飛,随後袁州發生的叛亂,也是嶽飛的部将王貴平定的。

同年秋,宋高宗召見嶽飛,親筆書寫了“精忠嶽飛”四字,并制成旗幟賜給他。那一年嶽飛30歲,正式成為一方鎮将。

參考資料:《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