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圓曰囷,方曰倉”:漢代陶倉

中國農業經過數千年發展,到兩漢已有了長足進步。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西漢政權還把儲糧備戰、備荒提高到治國之本的高度,在全國各地修建糧倉,出現了長安城的太倉、各縣的縣倉和常平倉等。同時,随着儒家獨尊地位的确立,漢代喪葬禮俗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厚葬之風流行。“事死如生”,用現實中經常出現的糧倉模型作為明器陪葬在漢代十分盛行。漢代陪葬明器陶倉範圍之廣、數量之多、形制之衆,為曆代之冠。

許昌地區收藏的漢代陶倉,造型多樣,釉色豐富,個别陶倉的造型、紋飾比較罕見,可補考古資料上的空缺,為漢代陶倉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根據許昌地區兩漢墓葬中出土陶倉,其形制特點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平面呈圓形;一種是平面呈方形。

《呂氏春秋·仲秋紀》高誘注雲:“圓曰囷,方曰倉。”西安東郊漢墓中出土有圓形陶倉,倉身上書“白米囷”“小麥囷”等文字,可證明圓形倉即文獻記載中的“囷”。圓形陶倉,形制簡單,一般為筒腹,上部有出檐頂、不出檐頂和帶蓋頂及無蓋,底部附三足。另一種方形者稱之倉。

“圓曰囷,方曰倉”:漢代陶倉

▌[西漢末~東漢初] 獸蹄形綠釉陶倉

高30.7厘米 口徑8.6厘米 直徑15厘米 底徑11.6厘米 足高3.4厘米

現藏禹州市文管所

此獸蹄形綠釉陶倉,圓筒形,上置出檐頂,最上端有圓形倉口,倉身上粗下細,外側飾有圓圈紋和四組弦紋,下附三獸蹄形足,通身施深綠色釉。這件陶倉類似器在考古發掘和圖版資料中均無發現,根據造型特征及紋飾裝飾特點,我們通過與一些相關漢代陶器造型特征及裝飾紋樣對比分析,推測它的年代為西漢末至東漢這一區間。

“圓曰囷,方曰倉”:漢代陶倉

▌[東漢中晚期] 綠釉六足陶倉樓

通高38.7厘米 通長30.7厘米 通寬21.2厘米

蓋長30.4厘米 蓋寬19.8厘米 蓋高5.5厘米

口長22厘米 口寬14.5厘米 口高34厘米

現藏許昌市博物館

此綠釉六足陶倉樓,倉樓由倉蓋和倉身組成。倉蓋為四阿頂,瓦壟清晰。倉身平面為長方體,倉樓樓身方直,上下同寬。平口,直壁,平底,下有六個獸形足。前壁平口外伸有三個一層鬥拱。正面壁上刻印出窗棂,有一2.5×3厘米長方形洞窗,稍上出三根挑梁,各置一朵一鬥三升鬥拱,下為圓圈紋,下半部斜刻一立體梯形紋。四周有菱形紋。其餘三壁無裝飾,通體施綠釉。

本文節選自2019年《收藏》雜志7期《倉廪豐盈:許昌地區的漢代陶倉》一文,更多内容請關注當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