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圆曰囷,方曰仓”:汉代陶仓

中国农业经过数千年发展,到两汉已有了长足进步。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西汉政权还把储粮备战、备荒提高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在全国各地修建粮仓,出现了长安城的太仓、各县的县仓和常平仓等。同时,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丧葬礼俗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厚葬之风流行。“事死如生”,用现实中经常出现的粮仓模型作为明器陪葬在汉代十分盛行。汉代陪葬明器陶仓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形制之众,为历代之冠。

许昌地区收藏的汉代陶仓,造型多样,釉色丰富,个别陶仓的造型、纹饰比较罕见,可补考古资料上的空缺,为汉代陶仓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根据许昌地区两汉墓葬中出土陶仓,其形制特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呈圆形;一种是平面呈方形。

《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云:“圆曰囷,方曰仓。”西安东郊汉墓中出土有圆形陶仓,仓身上书“白米囷”“小麦囷”等文字,可证实圆形仓即文献记载中的“囷”。圆形陶仓,形制简单,一般为筒腹,上部有出檐顶、不出檐顶和带盖顶及无盖,底部附三足。另一种方形者称之仓。

“圆曰囷,方曰仓”:汉代陶仓

▌[西汉末~东汉初] 兽蹄形绿釉陶仓

高30.7厘米 口径8.6厘米 直径15厘米 底径11.6厘米 足高3.4厘米

现藏禹州市文管所

此兽蹄形绿釉陶仓,圆筒形,上置出檐顶,最上端有圆形仓口,仓身上粗下细,外侧饰有圆圈纹和四组弦纹,下附三兽蹄形足,通身施深绿色釉。这件陶仓类似器在考古发掘和图版资料中均无发现,根据造型特征及纹饰装饰特点,我们通过与一些相关汉代陶器造型特征及装饰纹样对比分析,推测它的年代为西汉末至东汉这一区间。

“圆曰囷,方曰仓”:汉代陶仓

▌[东汉中晚期] 绿釉六足陶仓楼

通高38.7厘米 通长30.7厘米 通宽21.2厘米

盖长30.4厘米 盖宽19.8厘米 盖高5.5厘米

口长22厘米 口宽14.5厘米 口高34厘米

现藏许昌市博物馆

此绿釉六足陶仓楼,仓楼由仓盖和仓身组成。仓盖为四阿顶,瓦垄清晰。仓身平面为长方体,仓楼楼身方直,上下同宽。平口,直壁,平底,下有六个兽形足。前壁平口外伸有三个一层斗拱。正面壁上刻印出窗棂,有一2.5×3厘米长方形洞窗,稍上出三根挑梁,各置一朵一斗三升斗拱,下为圆圈纹,下半部斜刻一立体梯形纹。四周有菱形纹。其余三壁无装饰,通体施绿釉。

本文节选自2019年《收藏》杂志7期《仓廪丰盈:许昌地区的汉代陶仓》一文,更多内容请关注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