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

《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記錄,通過這些記錄,我們可以直覺的看到這位聖人的言行舉止。不過,自從被作為科舉考試的課本以後,這本書的内容就不斷的被曲解。其中就有“以德報怨”這一條。

其實,孔子在《論語》中的原意是:讓人直接對不公正的事情表示反對,然而經過腐儒們的斷章取義,卻變成了要求人們以德報怨,即使面對不公,也隻是默默的忍受。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這種曲解的解釋,因為符合當時統治者的利益,因而得到了推廣,直至清朝覆滅,由于教育水準的不足,以德報怨仍然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且被人不斷的實踐。在河南就有一位農民,在抗日戰争結束以後,他收留照顧了一個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一、好心收留受傷日本兵

1945年,經過中國人民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抗日戰争取得了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曆經十一年的抗日戰争結束。

在抗日戰争結束以後,日本人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退出中國,而戰敗後的他們,也對人生前途失去了信心,甚至做出了抛棄傷兵這種毫無人性的行為。

被抛棄的傷病們無路可去,得不到照顧,有的病死,有的自盡。有些受傷并不嚴重的,隻能靠乞讨謀生。

在1946年的秋天,河南省農民孫邦俊和自己的妻子,帶着剛剛挖出來的新鮮的山貨來到鎮上,想要在這裡賣出一個好價錢,用來準備過冬。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在去集市的路上,孫邦俊發現了一個乞丐,這個乞丐與其他的乞丐很是不同,一般的乞丐都是看見人就往上竄,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家境還不錯的人,乞丐們更是圍着打轉的對象。不過這個乞丐卻表現出一種畏畏縮縮的樣子,而且還自己的臉用頭發和破衣爛衫掩蓋了起來,似乎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孫邦俊覺得這個乞丐可能有什麼困難,在那個年代,抗日戰争剛剛結束,但是腐敗的世道并沒有随之結束,人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時窮苦百姓被土豪劣紳欺負是常有的事情,出于農民的同情心,孫邦俊就想要去幫一把這個乞丐。

不過,讓孫邦俊感到震驚的事情是,這個乞丐并不是什麼窮苦百姓,經過詢問:他得知這個乞丐竟然是一個日本傷兵,他在戰争中負了傷,因而無法随大部隊轉移,就被日本人抛棄了。在得知他是日本人以後,孫邦俊簡直恨得牙癢癢,日本人在中國犯下那麼多的罪行,他痛恨這些侵略者。可是,看見對方可憐兮兮的模樣,孫邦俊又覺得于心不忍,于是塞給了他兩個窩窩頭。

日本傷兵見到窩窩頭立馬狼吞虎咽了起來,在吃完以後,還緊緊的跟着孫邦俊夫妻倆。

冬天快到了,這個日本兵要是留在外面,恐怕是熬不過這個冬天。孫邦俊知道這個日本傷兵是想讓自己幫助他。在跟妻子商量了以後,夫妻二人決定收留這個日本傷兵。畢竟戰争已經結束,現在他們面對的,隻是一個待死的乞丐。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二、受到人們的唾罵

當然,收留一個日本傷兵的事情沒有瞞住太久,很快村民們就知道了孫邦俊家裡有一個日本傷兵。大家對此非常的不了解,日本人在中國胡作非為,這樣的人還收留幹嘛?讓他們自生自滅已經是最大的仁慈了。有人罵孫邦俊是漢奸,甚至有人和孫邦俊一家斷了往來。

面對這樣的情況,孫邦俊也是百般無奈。大家對于日本人的仇恨,他都知道,甚至于他自己,對日本人也是充滿了仇恨。可是丢下一個大活人不管,淳樸的孫邦俊也做不來這樣的事情。他隻好跟大家解釋,說戰争已經結束了,大家都是戰争的受害者。

在如此情況下,受傷的日本傷兵一句話都不敢說,隻是默默的接受着大家的指責。漸漸的,大家對這個沉默不言的日本兵放松了下來,戰争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留下的創傷還在,大家都在盡力讓生活恢複到戰争之前的模樣,對這個日本兵也就漸漸失去了興趣。

再久一些,這些淳樸的村民,也就漸漸的習慣了這個日本傷兵,甚至還給他起了一個外号,叫'',時不時村民也會送些食物到孫邦俊家,幫他減輕負擔。

後來,政府知道此事以後,本着人道主義原則,專門派人前來慰問小門野郎,還為他上了一個戶口,讓他擁有了中國身份。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小門野郎受的傷并不是不愈之症,經過孫邦俊的照顧和大夫的醫治,他的傷得到了痊愈。并漸漸的恢複了普通人的生活,他在孫家得到了家人一樣的照顧。

上世紀60年代發生了大饑荒,當時孫邦俊所在的村莊,同樣沒有足夠的糧食,但是孫邦俊帶着家人到處挖可以吃的野菜,最終孫邦俊一家和小門野郎一起,在這場饑荒活了下來。

不過,小門野郎的日本兵身份還是為孫邦俊一家帶來了麻煩,他的兒子孫保傑努力讀書,終于有幸考上了縣師範學校。可是因為小門野郎的身份,孫保傑沒能順利入學,隻能在家裡另謀出路。

三、孫邦俊留下遺言:善待小門野郎

1964年,孫邦俊由于勞動過度,同時營養不足,身體不行,最終病入膏肓。他臨死前仍然放心不下小門野郎,叮囑自己的兒子孫保傑:善待小門野郎,并幫助他找到親人,早日回到自己的國家去。孫保傑早就因為沒能入學而耿耿于懷,眼見父親遺願如此,他也隻好答應了下來。

1972年以後,中日關系開始逐漸恢複,為了早日完成父親的遺願,孫寶傑将小門野郎的事情向有關部門報告了上去,可是遲遲沒有回應。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直到1991年日本訪華團通路中國時,孫保傑這才有機會帶着小門野郎去尋求日本訪華團的幫助。經過DNA鑒定,訪華團确定小門野郎就是日本士兵,他的真實名字叫石田東四郎,并将他帶回了日本。

孫保傑終于完成了父親的遺願,他如釋重負,百感交集。

四、感念恩情,傾力回報

石田東四郎回到日本以後,漸漸熟悉了日本的生活。後來,他邀請孫保傑一家去到日本,石田對于孫保傑一家人的所作所為非常的感激,對于這種恩情,他自知無以為報。

不過,他知道孫保傑的情況,是以拿出近15萬元人民币來幫助孫保傑,略表他心中的感恩之情。這件事情也在日本迅速傳播了開來,轟動一時,人們都為孫邦俊的義舉表示欽佩。

再後來,石田東四郎的家鄉增田町以石田東四郎的名義,籌集了一筆善款,用于在中日兩國之間創辦友好學校以及友好植物園等,并向孫邦俊的老家河南南陽政府捐獻了600萬日元,作為感恩他們一家所做的事情。之後,孫保傑一家還常常和石田東四郎聯系。

河南農民收留日本傷兵,照顧他47年,後來日本傷兵如何報答?

小結

“以德報怨”雖然是一種誤解,但是當真正實行起來時,卻能夠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對于孫邦俊這樣有情有義的人,他得到了應有的評價。而石田也沒有忘記孫家的恩情,回日本以後盡力幫助他們,這也算是一種報恩吧!現代社會人們還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的好。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