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導語:燕國與秦國對外政策相似,同樣是遠交近攻,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燕國鄙視齊趙,依附魏楚,與秦國統一天下的目的不同,懷有濃厚的貴胄情節

我們都知道秦國是戰國時代最大的勝利者,是戰國末年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諸侯大國,對于這個國家來講,它在每一個曆史時間段所奉行的政策都是不同的,同時也都是最為适合國内國情發展的。戰國初期的時候進行了商鞅變法,之後它又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之上實行連橫政策,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又任用範雎拓寬了連橫政策,延伸出了遠交近攻,這一個又一個的政策,為秦國謀取了巨大的實際利益。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每一環都是秦國最終能夠戰勝山東六國的籌碼,同時也是秦國發展程序當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尤其是像遠交近攻這一個政策,它以商鞅變法為基礎,以張儀的連橫政策為延伸條件,在秦國的曆史上,可以說是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國所面對的最為激烈的鬥争,基本上也是在秦昭襄王時期進行的,那個時候的秦國可以說面對着巨大的壓力,在那個時期合縱政策剛剛成型,秦國的外部條件陡然嚴峻起來,而遠交近攻正是為秦國解決了這一沖突的一個政策。

是以說,雖然範雎這個人在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遠交近攻确實是一項比較偉大的政治發明。

可是有趣的是,還有一個國家,它所實行的政策在形式上十分類似于秦國的遠交近攻,可是這個國家獲得的結局卻與秦國大不相同,這個國家就是燕國,而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看一下燕國實行的政策是如何與遠交近攻相類似的,在這樣種政策的驅使之下,燕國又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它最終獲得的結局又是如何受這種政策影響的?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燕國政策類似于秦國,同樣的遠交近攻

燕國對趙國、齊國采取鄙視态度

首先,我們之是以說燕國實行的政策非常類似于秦國的遠交近攻,那是因為燕國在一直以來的邦交原則上面,對待臨近的齊國、趙國與對待較遠的楚國、秦國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對于與它有着很深厚的曆史淵源的齊國和趙國,燕國一直都秉承鄙視的态度,對于這兩個國家,它是不屑與驕傲的,并且無論是哪一個曆史時間段,燕國與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都是層出不窮,仿佛在燕國人民眼中看來,并不存在唇亡齒寒這個道理。

就算是在燕王喜的時候,燕國幾近滅國,但是它依舊忽視了來自于秦國的危險,依舊沒有看清楚趙國對燕國的屏障作用,還是一味的進攻趙國,而不是與趙國聯合起來共同為自己宗廟社稷的延續而努力。

它對待齊國大體也是如此,在燕昭王時期就曾經聯合其它五個國家共同進攻齊國,而它與齊國之間的沖突,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接連不斷地發生。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燕國對秦國、楚國采取友好依附政策

但是燕國對待南部的楚國和西部的秦國在态度上就要有好許多,在很多情況之下,對于這兩個國家都是采取交好政策的,甚至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把這種交好當作是依附,因為在戰國時期,燕國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叫做“燕雖小而善附大國”,也就是說,燕國雖然它本身弱小,但它可以選擇通過依附其它的大國來謀取自身的發展。

可是燕國的選擇對象卻從來不是自己臨近的齊國、趙國等與它的生存發展有着密切聯系的國家,而是楚國、秦國這種與它相隔較遠,但同時對它的發展有着重大威脅的國家。

這樣的曆史現象可以說非常難以了解,因為其實那個時候無論是秦國也好,還是楚國魏國也好,它們之是以沒有直接的發動對燕國的戰争,那是因為燕國之前有着趙國和齊國等等作為它的屏障,尤其是對于秦國來講,它與燕國是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的,是以在最終的滅國之戰爆發的時候,它隻能通過首先滅亡趙國,然後進軍燕國,是以趙國的存在對于燕國是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的,可是燕國卻從來都沒有重視過這一點,甚至它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去滅亡趙國。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燕國與秦國的目的和出發點不同

如果說,這是在一個燕國發展曆史比較鼎盛的環境之下還是可以了解的,畢竟如果它發展實力比較強勢,它是有那個資格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可是燕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貧弱的國家,都是一個需要靠其它的國家來進行生存的諸侯國,在這種境況之下,它不是去謀求将趙國這樣的屏障作用發揮到極緻,而是想要去滅亡趙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

是以,我們才說它實行的這種政策在一定的形式上與秦國的遠交近攻有一些類似,在那一曆史時期,秦國就是選擇對于相鄰的趙國、魏國等等采取進攻的措施,而對于遠方的燕國、齊國、楚國等等會采取較好的措施。

燕國與秦國實行這種政策,在形式上比較相似,但是最終所展現出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而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秦國為了統一天下,不計蠅頭小利

第一個原因,就是它在實行各自的政策的原因上面是完全不同的,秦國之是以會實行這樣的政策,目的是想要東出天下統一整個中原地區,也就是說,它所實行的政策是為了它的統一來打基礎的,它的目标并不是某一個諸侯國而是整個中原地區,而它也不需要為自己國家的生存去費盡心機。

秦國是站在強勢的基礎上去俯瞰其它的諸侯國的,即這種政策從根本上而言不是為了去謀取一座城、一畝地這樣的小頭小利,而是為它整個一統天下的大計在做基礎的。

燕國并不是為了統一天下,懷有濃厚的貴胄情節

可是燕國卻不是如此,它所實行這種政策的出發點與秦國完全不同,它并不是為了做什麼統一的大事業而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在做争鬥,因為其在國家實力上是非常弱小的。

我們在上文已經提到過燕國的生存絕大程度上要依附于其它的國家,而那個時候秦國和楚國都是中原地區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對于燕國這樣的弱小國家來講,每一個都是能夠護其周全的國家,就像戰國初期的魏國那樣。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是最為強大的國家,那個時候燕國選擇依附的就是魏國而同樣不是與燕國有着曆史淵源的國家,也不是一個在燕國最根本的生存道路上能夠提供一些客觀條件上幫助的國家。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是以燕國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另一方面,它這種政策所展現出來的其實是一種貴胄情節,也就是燕國作為一個西周老牌諸侯國所擁有的那種自豪與驕傲。

我們知道在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整個中原地區隻有一個諸侯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那就是燕國;同時,燕國的國姓又是姬姓,它們的君主是擁有西周王氏血統的,燕國有強大的曆史底蘊,又具有所謂的貴族血脈,是以它有一種天生的自豪與驕傲。

是以,燕國對于趙國、齊國這樣的新興國家是不願意去結交的,如果它有更好的選擇,那麼它就不會去選擇它實際上看不起的國家。

齊國也是老牌諸侯國,為何燕國看不起

齊國不具有姬姓王族血統

有人說齊國也是一個老牌諸侯國,它也是由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啊!那為什麼燕國對于其國的态度也一直不友好?這是因為兩個方面,第一齊國雖然從一開始是西周分封的諸侯,但是它卻不是姬姓王族所統治的諸侯國,而是由當時的功臣姜子牙所帶領的。也就是說,在燕國人看來齊國與燕國是有着血脈上的差距的。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姜氏齊國被田氏篡奪

第二個方面,是因為戰國時期的齊國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是不同的,那個時候齊國已經不在姜氏的控制之下了,雖然它的國号并沒有改變,依舊稱為“齊”,但是實際上這個國家已經落入到了曾經齊國的大臣田氏手中,即這個王朝在本質上也不再屬于西周的正統諸侯國,而是由齊國原本的家臣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而篡奪的一個另類國家。

這在身為西周正統諸侯國的燕國看來是非常可恥的,因為它們本身對于西周的統治是有一定的情節的,對于篡改西周統治的人本身也是不服從并且蔑視的,是以對于一個已經更換了統治者的國家來講,燕國也是屑于去與之交好。是以,齊國在燕國一直以來的發展程序當中,更多的是作為對手出現的。

魏國和楚國實力強大,燕國不得不依附

那我們上述提到的魏國之是以曾經被燕國所依賴過,那是因為魏國是戰國初期唯一的超級大國,是那個時代最為發達的國家,是燕國唯一的依靠,如果燕國不依靠着魏國進行發展的話,那麼它的生存成本就會大幅度提高,導緻它的生存會成為一個難題。

是以,在别無選擇的情況之下,它才會去選擇魏國這樣的新興國家,而且有楚國、秦國這樣的國家可以選擇的時候,它更多的是傾向于這一類的國家。

楚國是一個老牌國家,而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這兩個國家都是擁有曆史底蘊的國家,是以,在結交這些國家或者對抗某些國家的原因上面燕國與秦國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同時它們想要運用這樣的方式去實作的目的也是大相徑庭的。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燕國與秦國實力差距大

第二點是這兩個國家本身在國家實力上的差距,秦國是戰國中後期之後最為強盛的國家,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它的國力就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它不需要依靠任何一個國家就可以完成發展,它在經曆失敗之後,甚至可以不需要經過喘氣的實際就重新振作國内的發展循環。

這樣的一個國家,它的發展狀态是非常良好的,它擁有強大的實力來保證自己的生存,甚至它可以依靠自己一個國家的實力去對抗山東六國聯合起來的反抗,是以這樣的一個國家,它所實行的政策是主動的,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是秦國主動的去改善整個中原地區的環境,而山東六國要被動的去服從去反抗由秦國所帶來的這種改善。

可是燕國卻不一樣,它本身的經濟發展特别的貧弱,國内的發展循環是磕磕絆絆的,并且在很多地方它都身患頑疾,對于這個國家來講,它所實行的一些政策是沒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的。

簡單來說就是它所實行的政策都是一些花架子,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就比如說在遠交近攻這一點上,秦國實行遠交近攻之後,它有絕對的實力能夠赢得“近攻”方面的勝利,無論是攻打魏國也好,南韓也好,還是趙國也好,它都能夠獲得實際利益。

可是燕國卻不一樣,無論是攻打齊國還是攻打趙國,它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是以這樣的政策其實并不能夠給燕國帶來真正的價值,是以之是以在最後的結果上兩個國家差距如此之大,與它們本身的發展實力是有着絕對的關系的。

燕國與秦國政策相似,為何結果卻大不相同?鄙視齊趙,依附魏楚

綜述

筆者認為

,燕國和秦國在選擇自己道路上的标準是不同的,秦國完全是依靠自身的發展實力以及發展的現狀去規劃它的未來,它的發展有着很強的目的性,它知道這個國家本身需要的是什麼?它的根本目标是什麼?是以它能夠依靠目标以及它發展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政策,是以這樣的政策可以給它帶去巨大的實際利益。

但是燕國卻不一樣,它隻是秉承在那個曆史時間段早就不應該秉承的貴胄情景,隻是一味的在模仿一些強大的國家的成功經驗,換句話說,就是它沒有自己的思考,無論它實行哪一種政策都跳脫不了它固有的王道怪圈,它隻是在那樣的一個範圍之内做着自己的掙紮,絲毫沒有考慮過這個國家有沒有在這種政策之下獲得實際利益!

這其實也是燕國最後滅亡的一個因素,因為它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它到底适合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它不是在一味的模仿就是在墨守成規,是以這樣的國家其實是不能夠長久地存在曆史當中。

也告訴我們,每一個國家的成功經驗都是取決于它的發展基礎的,沒有任何的過往是可以完全複制的。一個國家如果想要發展壯大,想要長久的适應曆史的潮流,那麼它必須有着自己的一套發展經營形式,必須有着它自身對于國家考量,而不是一味地向其它的國家借鑒經驗,也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其它國家的發展形式。隻有這樣,國家才能在曆史的程序當中步步生輝。

參考文獻:《左傳》、《戰國策》、《史記》、《國語》、《漢書》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