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隻有短短十個月,不過卻頗為史家所推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所謂文、景,即漢文帝和漢景帝,此二帝所開創的文景之治被譽為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為曆代史家所崇仰。
朱高熾隻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卻得史家如此稱贊,也足以證明他在位那幾個月确實頗有作為,是以他的死才如此為史家所感歎和惋惜。

朱高熾駕崩的時候已經47歲,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個年齡已經不能算是“正值壯年”了。
他的死也并沒有什麼那麼蹊跷,他本來身體一直便不好。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去看,朱高熾應當是一個肥胖症患者,他的肥胖到了後期甚至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日常活動。
走幾步路便能把他累得氣喘籲籲,更何況他腿腳還不友善,還得有人攙扶着他他才能夠正常行走。
也正因為如此,朱棣實際上一直很不喜歡朱高熾,胖也就算了,你還腿腳不好,怎麼看也沒有帝王風姿呀!
朱棣的兒子當中,如果說誰最像朱棣的話,那麼絕對非老二朱高煦莫屬。
朱高煦頗能骁勇善戰,倘若白溝河之戰中沒有他及時率領數千精騎趕到的話,朱棣也許便為翟能所擒了,也就沒有後來的永樂帝了。
東昌之戰,朱棣又一次戰敗,隻得隻身逃走,還是朱高煦及時率領來援,這才反敗為勝。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屢屢涉險,也屢屢為朱高煦所救,是以朱棣心中更傾向于讓朱高煦來接自己的班。
朱高煦也因為自己功勳卓著,自認為比朱高熾更加适合當朱棣的繼承人,是以一直明裡暗裡地在和朱高熾較勁兒,想要争奪皇太子之位。
朱棣也一度想過要廢了朱高熾而立朱高煦為皇太子,但是因為朱高熾是嫡長子,又沒有犯過錯,不論是前期留守北平,還是後期留守南京,他的行政能力都頗為朝臣所推崇,是以朝臣們也一直反對朱棣的想法。
朱高熾之是以撐到了最後,除了朝臣的支援之外,也在于他生了個好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之前,朱棣曾經做了個夢,夢到朱元璋給了塊玉闆給他,然後對他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等到朱瞻基滿月之後,朱棣一看,嘿,這小子還挺俊,然後想起了那個夢,是以感歎地說了句:“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朱瞻基雖然貪玩了一點,可是确實很聰明,朱高熾之是以能夠坐穩儲君之位,多少也離不開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
永樂八年的時候,朱棣還特意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這也就意味着朱瞻基也成了皇位繼承人,也是在告訴朱高煦,即便朱高熾當不了皇帝,也還有朱瞻基,輪不到你站高煦,你死了這條心吧!
這對朱高熾坐穩儲君之位是發揮了不少作用的,至少讓更多的人堅定了站在朱高熾這一邊的決心。
朱棣自己也經常對朱高熾說:“瞻基這小子,将來肯定是個太平天子呀!”這話所隐藏着的意思還用明說嗎?
是以,朱高熾即位之後也是理所當然地立朱瞻基為皇太子。
雖然說朱高熾在兒子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之後,手上有了更多的籌碼,可是面對帝心難測的朱棣和野心勃勃的朱高煦,朱高熾還是不敢有一絲松懈。
朱高煦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想要奪嫡的心思,永樂二年被封為漢王之後,他直接跑去頂撞朱棣,我有什麼罪,你要把我發配到萬裡之外的雲南?說什麼也不肯去雲南就藩,朱棣也拿他沒辦法。
後來,朱高煦又去找朱棣,讓朱棣把天策衛調給他當護衛,這“天策”二字可不簡單,想當年李世民便是天策上将。
朱高煦要天策衛,不正是想當明朝的“李世民”嗎?
是以,别看朱高熾雖然是皇太子,可是卻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态,生怕一個不小心便被朱棣給廢了。
也正是因為處于這樣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态,朱高熾估計沒病也能把自己給吓出病來,再加上他的肥胖症所引發的各種并發症,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朱高熾的身體狀況堪憂也就不是什麼稀罕事了。
從這一點來說,朱高熾也應當是一個短壽之人。
朱高熾之是以會在當了皇帝之後沒到一年便突然駕崩,除了他的身體狀況之外,還在于他是一個好皇帝。
好皇帝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他得勞心又勞力!
朱高熾那樣的身體狀況最忌諱的也是勞心勞力,一旦操勞過度的話,很容易突發一些緻命的疾病,如心梗、腦梗之類的疾病。
是以,朱高熾突然駕崩的背後,并不存在什麼陰謀,也不需要存在什麼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