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科舉考試,乃是封建時代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自唐代正式成型之日起,至1906年止,已經曆經1300餘年。在此期間,統治階級從民間吸收了衆多出身貧寒的學子,既展現了一定的進步性,也反映出了一定的曆史局限性。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清末,科舉制度愈發腐敗,傳統的“四書五經”與“八股文”早已與時代脫節,一直被視為奇淫技巧的科學技術才是進步之道。史料記載,在一次科舉考試中,一個擔任主考官的中堂大人嫌閱卷麻煩,便想了一個“聰明”的法子。他把所有的試卷圍成一個圈,中間放一個鼻煙壺,他隻需輕輕一撥,鼻煙壺便會自行轉動。待鼻煙壺轉動停止後,它的開口指向哪張試卷,哪個考生就被錄取了。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在那個年代,除了對當官情有獨鐘之人外,已經沒人願意參加科舉了,朝廷招上來的學子,也往往是無能之輩,他們隻會“咬文嚼字”,沒一點“實用性”。于是,袁世凱與張之洞二人便聯手上奏,請求廢除科舉。1906年,科舉制終于被廢除了,萬千學子迎來了一個新時代。民國時期,考試仍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不過那時的考試已經與世界接軌,試題内容也與西方有關。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在一次考試中,試卷上出現了一道頗為有趣的題目——《項羽拿破侖論》,考官目的很簡單,他隻是想讓考生客觀、全面地評價中外兩大“戰神”的異同之處。不過在當時,知道拿破侖的人并不多,有一個考生就是因為孤陋寡聞,才鬧了一個大笑話出來。他一看考題是《項羽拿破侖論》,便不假思索地認為“拿”是動詞,“破侖”即破舊的車輪(“侖”被他認作通假字“輪”)。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于是,這個奇葩的考生就以“項羽拿破輪”為論點,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議論文,他全文都在讨論“項羽到底應不應該拿輪子”:

夫項羽乃拔山蓋地之雄,豈有一破輪而不能拿乎?非不能也,勢不必也!彼破輪為何物?其大幾許?其高若幹?縱或擋道,烏骓且揚蹄,項王即可安然而過焉。何需下馬将其移開,而後再前,豈非多此一舉!退萬步而言,欲将其去之以利行軍,然則彼一破侖,百數斤而已。令一二士卒足以勝任矣;而何勞項羽主帥之尊,躬自動手?于情于理無乃不可乎?基于上述,餘固以為:項羽不必拿破侖也!

他認為,項羽乃是一軍之主帥,為啥非要拿一個破輪子?就算這個輪子擋了路,他胯下的烏骓馬一躍便過,為何要執着于此?退一萬步講,他讓手下将士搬走就好,再怎麼樣,也不必親自動手。是以,他在結尾下了定論:于情于理,項羽都不必拿“破輪”。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最搞笑的是,這個考生寫完議論文之後,心裡還是覺得不痛快,于是他又向考官“進言”了幾句:

以《項羽拿破侖論》為題,其造詣立意,新則新矣!然于遣詞煉字,似略欠工,何哉?蓋用“拿破侖”三字者也。“拿”系白話;“破”文言當曰:“敝”; 至若“侖” 與“輪” 互無通假。餘揣度再三,方悟先生之意,乃敵軍為項軍所破,其輪與車體分離,安然不餘“侖”也。費解,費解!統觀此題,文白夾雜,先生雖為用心良苦,然實屬似通非通,愚生不敏,未敢敬頌高明也!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考生認為,《項羽拿破侖論》這個題目雖然新穎,但是有幾個問題。“拿”是白話,“破”在文言文中應叫“敝”,而“侖” 與“輪” 二字更是互無通假之意。總而言之,你這個考官水準不行,連道題都出不明白,實在令人難以生出敬佩之意。

民國考題:項羽拿破侖論,一考生誤當“項羽拿破輪”,寫下一奇文

關于這個故事,還有一說是發生在1901年的科舉考試上,不過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此事應該為假。無論怎樣,此考生也算是留下了一篇千古奇文,其“嚴謹”的态度,還是值得敬佩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