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全被改名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全被改名

陝西曆史悠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自西周起,共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而陝西的西安市古稱“長安”,即“長治久安”之意,而“西安”一名,卻是明太祖朱元璋給改的,大概是因為地處西方,故而得名。

但在56年前,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卻因為郭沫若的一篇文章,全部換名字了。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全被改名

1964年,郭沫若想到我國的掃盲工作,于是發表了《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一文,雖然此時“廢除漢字”已沸沸揚揚的過去了,但郭沫若在文章中講到:

“北韓和越南,我們這兩個親密的兄弟國家,自從停止了漢字的一般使用,已經把文盲掃除了。這是大家所知道,而且為他們表示衷心慶賀的事。”

不過我國廢除漢字肯定是不可能了,但會簡化漢字,而自1958年起,我國就已經在進行這樣的工作,大文豪郭沫若也是其中的參與者,而他這篇文章自然也不是說要廢除漢字,隻是提出了将地方名字改得更通俗易懂的建議。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全被改名

而地方改名在民國三年(1914年)就浩浩蕩蕩的進行過,稱“改定各省重複縣名運動”,據統計顯示,當時我國二縣同名的有74個,三縣同名的則有12個,四縣同名有4個,五縣同名的有3個,甚至還有一個六縣同名。

于是縣城名就重新改了,比如當時湖南和廣東各有一個會同縣,由于湖南的會同縣出現得早,是以保留了下來,廣東會同縣則改成了“瓊東縣”。

既然進行過一次,且收獲不錯,郭沫若提出将地方名簡化,也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而陝西作為曆史文化名省,便率先做出了表态,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紛紛改名。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全被改名

西安市的盩厔縣被改為了“周至縣”,盩厔本是因“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而得名;寶雞市的郿縣是因《詩·大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而得名,後改為了眉縣,這便是明顯的簡化。

郃陽縣變為了“合陽縣”;素有陝西“東南門戶”之稱的雒南縣成了“洛南縣”;彬縣在開元十三年(725年)前叫豳州,但因為“豳”和“幽”搞混,并改為了邠縣,最終變為了彬縣。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全被改名

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陝北小關中”之稱的鄜縣自此名叫富縣,通俗易懂;葭縣則變為了“佳縣”;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的沔縣,改為了勉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

如今的禮泉縣便是當日的醴泉縣,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并是在此境内,而昭陵六駿也是馳名中外,但昭陵曆世千百年,卻被盜掘過。

56年前,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陝西14個有千年曆史的地名全被改名

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還是位考古學家,也熱衷于發掘帝王陵墓,但定陵成考古界一大痛點之後,郭沫若建議發掘長陵、乾陵、秦始皇陵,都沒有獲得同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