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莞市上沙村:翠亨《孫氏家譜》記錄了有關史實

東莞市上沙村:翠亨《孫氏家譜》記錄了有關史實

在長安上沙,孫家從一個外來小姓發展成為當地的一個大姓,從寥寥幾戶發展成為聚集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繁衍至今已有很多代,依孫家祖籍追溯,孫中山應為孫氏第18代。

東莞市上沙村:翠亨《孫氏家譜》記錄了有關史實

《小康》記者 張玉榮

駛過一座正在維修的村口牌坊,進入到上沙社群。這裡之是以頗有些名氣,是因為它被稱為孫中山先生的先祖故居地。先輩祖先因為居家生活的地點是在海邊的一帶長沙上,因而該地古名叫長沙,又名沙溪。

據了解,孫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約公元一三五零年)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因而與東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是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遷來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禮贊公搬遷至香山,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市。

另據中山翠亨孫中山故居“孫氏家譜”所載,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東莞上沙鄉居住,五世禮贊公才從上沙遷走,先輩的族譜仍以上沙作為故鄉。當地孫家後輩介紹,在長安上沙,孫家從一個外來小姓發展成為當地的一個大姓,從寥寥幾戶發展成為聚集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繁衍至今已有26代,依孫家祖籍追溯,孫中山應為孫氏第18代。

尋古探幽訪上沙

村口牌坊,是原來的古牌坊翻修而來。牌坊上端赫然寫着“上沙”,中間挂着孫中山遺像,兩側是一幅對聯“中所景仰外所景從革命首倡共和肇建,山無不容河無不潤故鄉追念浩氣長存”,嵌入孫中山的名字,橫額是“孫中山先生先代故鄉”。

長安收藏家協會會長孫偉超向《小康》記者介紹道:“舊的是‘國父先代故鄉’孫科題,孫科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長子。新的‘孫中山先生先代故鄉’由孫滿題,新舊牌坊另一面的‘中山大道’題詞都是由孫中山侄孫孫乾寫的,孫乾民國時曾任中山縣縣長,孫滿是孫乾哥哥,建立牌坊時孫科已經不在了。”

走過牌坊,沿着中山大道徑直往南走,再轉幾個路口,穿過一方碧綠深邃的池塘,一棟镬耳封火山牆的明式建築映入眼簾,便是孫氏宗祠。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巍峨壯觀,進門是一副對聯。上聯:金聲世澤;下聯:雪映家風,橫額“光大門闾”。

行至中山公園,一尊孫中山先生銅像矗立眼前。銅像名叫《奔走革命》,據悉是由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出資捐贈。荔枝樹掩映的山麓間,有一座明代古墓,據說是孫中山先代三世祖墳。它背靠着山,面向獅子洋海口。在花崗岩墓碑上方橫刻有“崇蔭堂”三字,墓碑中間豎刻“明授登仕郎、顯三世祖考禮湮孫公之墓 ”。

當地人介紹,此禮湮公墓未修之前,原本僅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土墳。清同治三年(1864年),香山孫氏後人渡過滾滾大河,捐資重修了這個公墓。“1992年,我們上沙社群又募集了一批資金對這裡做了修整,打了水泥坪。”上沙社群宣傳辦主任孫沛軍向《小康》記者介紹。

同治三年,孫氏宗祠也做了加建。“中山孫氏捐款過來加建,擴充宗祠的規模,使其更宏偉。後來因當地條件差,拿祠堂用作學堂一段時間,名為‘沙溪中山國小’。”孫沛軍說他小時候就曾在祠堂裡面上過學,并帶着記者參觀曾經讀書的地方。

“宗祠以保護俢繕方面為主,自2006年開始進行保護修繕工程,前後曆時近十年完成。2011年東莞市文物局撥款50萬,上沙社群多方籌款700多萬。”孫沛軍向《小康》記者介紹,孫氏宗祠現在是東莞市文物保護機關、東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東莞市上沙村:翠亨《孫氏家譜》記錄了有關史實

先祖故居“東莞說”

對于“孫中山入粵始祖開基地”,多年來存在兩種說法:“紫金說”和“東莞說”。“紫金說”由廣東學者羅香林在1942年重慶出版《國父家世源流考》提出,并得到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和國民黨一些元老及蔣中正的認可,在民國政府的官方檔案中使用“紫金說”。

與羅香林相左的另一派史學研究者認為,孫中山先祖故居地是東莞上沙,而不是羅香林所考證出來的紫金。“東莞說”被成長于海外的中山先生的胞兄孫眉的嫡孫孫滿、孫乾等親屬後代認同。

“1935年11月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總理年譜長編稿上卷》就有記載上沙為總理孫中山先代故鄉。1937年胡去非編的《總理事略》,在關于孫中山的家世述略中記載東莞上沙為孫中山先代故鄉。孫中山兒子孫科為書題寫書名和序。”除了大量史料記載,孫偉超介紹:“翠享孫中山家族在祖籍問題一直承認中山孫氏始祖來自東莞上沙,其中編成于清末,原由孫中山家庭儲存的翠亨《孫氏家譜》明确記錄了這一史實。翠享孫中山家族後人孫滿、孫乾、孫穗芳等也相繼到訪上沙尋根問祖。”

孫偉超說,上沙還儲存不少關于先代故鄉的曆史資料,民國元年(1912)5月11日,廣東孫族在廣州召開懇親大會,歡迎前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東莞上沙鄉孫族父老三四十人應邀參加,與會者在茶會後與孫中山合影留念。會後,上沙父老收到“廣東孫族歡迎中山先生懇親大會攝影紀念”照片和《孫族懇親會歡迎中山記》紀念傳單。兩件紀念品現由與會者孫同發之子孫衍佳收藏。

孫偉超還談到,研究者門也考證出“紫金說”的一些錯誤,一是誤将林伯克《孫逸仙傳記》中拼寫不準确的Kungkun(東莞)曲解為所謂紫金“公館村”,二是誤将紫金某個“孫琏昌”與孫中山族譜中“孫連昌”等同,三是誤将孫中山當成客家人。而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以及1986年《關于孫中山的祖籍問題》,2001年《孫中山的家世資料與研究》,2004年《廣東省志·孫中山志》等一些權威箸作,都認同孫中山家族源出東莞上沙。

東莞市上沙村:翠亨《孫氏家譜》記錄了有關史實

留住文化的根

不管“紫金說”還是“東莞說”,争論不是最重要的,而留住文化的根才是當務之急,也是後輩們需要傳承發揚的。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際,東莞長安當地也陸續舉行了一些相關紀念活動。

緻力于收集孫中山先生有關藏品的孫偉超,近日也忙着籌備孫中山相關的曆史文物藏品展。活動将展出數百件直接反映孫中山曆史的文物,其中包括了30年代直接記錄孫中山祖籍東莞上沙的文獻展品等。

“上次孫中山先生紀念展覽,我充當講解員。通過展覽我希望大家能從孫中山來了解當時的中國,了解他所貫穿的那段時間中國的曆史。”孫偉超說,“我們普通人難有孫中山先生偉大的理想,但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可以在某個領域,不懼困難、執着地做點事情。”

對于中國文化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孫偉超說:“大家很多時候對待文化更在乎門面,文化真正要建立起來非常漫長,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尤其本土人更要有這個意識。這個地方沒有文化的話,宗族早晚是會沒有的。”

編輯/韓靜

來源:《小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