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狀元為榜首,探花隻排第三,為何中探花卻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古代狀元為榜首,探花隻排第三,為何中探花卻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中國古代科舉相當于如今聯考的前身,不過比我們的聯考更加艱難,也更加殘酷。科舉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結束于清末,是中國一千多年封建統治中最為重要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在科舉之前,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主要看家世跟舉薦,這造成了統治階級完全被上層士族所壟斷,寒門子弟出頭無路。

而科舉制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更加偏向于士族子弟,畢竟他們能夠接受到的教育程度更高,但終歸是給封建統治階層帶來了寒門新鮮血液,使得貧苦人民也能夠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古代狀元為榜首,探花隻排第三,為何中探花卻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宋朝時科舉經王安石進行變革,更加注重實務,形成解試(州試)、省試和殿試三級制度,并開始将進士分為三甲,一甲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到明清時則正式形成四級考試制度,分為院試、鄉試(秋闱)、會試(春闱)、殿試,考中者分别對應取得秀才、舉人、貢生、進士的稱号。

但不論科舉制度如何變化,進士第一的狀元稱謂千年來都未曾變過,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與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不過相比起狀元的千古不變地位,探花發展則相對而言比較坎坷,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很多時候一些考生更願意獲得第三名探花的稱呼,而非摘得魁首成為狀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古代狀元為榜首,探花隻排第三,為何中探花卻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這還要從“探花”一詞出現說起。探花最早見于唐朝,但非從一開始就指代進士第三名,而隻是一種戲稱。唐朝科舉考試結束後會設“杏林宴”來為狀元慶賀,(到了宋朝因為沒有杏林就該為了瓊林宴),又稱“探花筵”,會在所有考生中挑選出兩位長相最為俊美的去杏林中沿途采摘鮮花用以迎接狀元。

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寫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而到了北宋晚期,探花作為第三名被正式确立,宣和三年,進士第三名黃彥正共有兄弟6人,其中3人均為同榜進士,宋徽宗對其大加贊賞,賦詩道:“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可見此時探花已專指第三名。

古代狀元為榜首,探花隻排第三,為何中探花卻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相比起狀元更榜眼,探花不僅僅是文學才識的代表,更是自身俊朗儀表的證明,這也是為什麼殿試後騎馬遊街,永遠都是探花郎懷中被大娘子小姑娘所擲花果更多,“榜下捉婿”基本也都是盯着探花。

怪不得那麼多青年俊秀才子更願意當探花而非榜眼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