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窮盡所有想讓機器具有人類般的智力和意識,期待有一天我們可以與它們進行人類般的交流。但擁有了人類意識的機器人并不會改變其機器的本質。對于我們每個個體來說,它是我們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夥伴,而對于它們來說,我們每個人隻不過是億萬分之一個軟體使用者。人類追求個性,注重自我,每個人的獨特性構成了他自己的整個世界;而機器的本質則是通過無限複制、并行計算來追求效率最大化。這個不可調和的沖突或許将遠遠超出我們人類情感的承載能力。我們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是考慮如何将人類的優點,例如智力、認知、積極的精神等賦予機器,完全沒有考慮過人類狹隘、陰暗的一面。在建構超級人工智能時,我們要做的是尊重自然完全複制人類的一切?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讓我們一起跟随未來學家Ray Kurzweil走進未來的《她》。
該作品由斯派克瓊斯導演,講述了一個關于主人公和他的作業系統OS的愛情故事。
盡管電影中對于智能作業系統OS的細節以及戀人間交流方式的表現存在不少瑕疵,但電影依然當仁不讓的呈現出人工智能的核心——它們将更加人性化,也更加可愛。這部作品是未來主義電影的一座裡程碑,之前,同類電影《黑客帝國》曾展現了對“虛拟現實将最終變得跟真正的現實一樣”這一觀點的現實想象。從斯派克瓊斯1999的電影《傀儡人生》中也可以看到對未來技術的想象,這種技術目前已經觸手可及——我們可以借助别人的眼睛和耳朵來體驗現實。
眼睛嵌入式顯示器可以直接把圖像映射在佩戴者的視網膜上,我們很快就可以做到這一點。根據我的時間規劃,大約在本世紀30年代我們就能把納米機器人注入到大腦中,我們可以借助這項技術來處理身體的各種感覺,甚至攔截其他人的情感回應。
更現實,但不完美
已經有很多電影來表現人工智能的人性化,我們可以與它們建立起真實的聯系。例如,斯皮爾伯格2001年的電影《人工智能》。那部作品犯了未來科技題材電影的通病——影片中出現了代表未來技術的“智能人”,但我們所處的世界卻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依然與今天無異。電影《她》在這方面表現的雖不完美,但也有了不小進步。影片中描述的世界的确充斥着各種未來元素,在如此世界中出現接近人類的人工智能就顯得更加順利成章了。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2020年,裡面出現了虛拟現實程度更強的電子遊戲,别針般的攝像頭,它可以被使用者輕易的貼在臉上,就像一個雀斑。但也有一些電影元素缺乏未來感,包括平面顯示器、筆記本電影和移動裝置等。
我認為片中的女主角Samantha(人工智能系統)将出現在2029年,人工智能向人性化方向的發展将使其變成現實。但是電影中也存在着若幹不協調,劇中一個重要沖突是男主人公Theodore的戀人Samantha沒有身體,隻能發出聲音。但實際上,那時的技術水準已經完全可以達到為她的虛拟語言系統配備一個虛拟視覺形象,這将由lens-mounted顯示技術實作,例如,将圖像顯示在視網膜上。
我申請了一些關于觸覺虛拟現實的專利,使用者無需切身經曆就可以通過實體媒介真實的感受到别人的經曆和體驗,生理觸覺也可以進行準确的模拟和傳遞。另外一種實作方式就是利用裝置對生理觸覺進行感覺。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簡單的裝置來實作遠端“握手”甚至是“接吻”。
就如我之前提到的,當我們可以把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納米機器人植入大腦時,我們就能依靠它們來擷取各種生理感覺。
“化身”技術
導演Jonze還表現了另外一個我曾提出的觀點,這也是《卓越的人類》(Transcendent Man,關于Ray Kurzweil的紀錄片。)中的核心命題,指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已故之人生前的作品、遺物和其他人對他的記憶來創造出這個人的“化身”。在電影《Her》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女主角OS系統)通過搜集相關資訊将20世紀60年代的哲學家 Alan Watts 重新創造了出來。當男主角Theodore看到虛拟的Alan Watts以超越人類的方式與女主角Samantha進行交流時,他心生嫉妒卻也無可奈何,因為誰叫他是人類啊。
技術失靈
在電影的結局,Theodore和Samantha又發現了他們之間的一個重大差別。她憑借其飛快的進化速度将Theodore無情的抛在身後。她可以同時與數千個人進行交談,可以同時與幾百人維持着浪漫的戀愛關系。而對于Theodore,與生俱來的人類特有的排他性、專屬性、專一性等“過時”觀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使他難以接受Samantha的這種做法。但Samantha卻堅持說,即使同時愛着别人也不會減少對他的愛。“這隻能使我更加愛你”,她說到。
從技術而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種進化的速度将遠遠超過我們現實社會做出改變的速度。如果達到人類水準的人工智能在2029年變為現實,根據我的“奇點”定律,人工智能的能力将在接下來的每年中實作加倍增長。我們在電影中看不到準确的時間表,但這些情節大約會發生在未來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内, 類似于Samantha的機器人也會進步的更快。
在電影結尾,女主角富有深意的說她正在經曆某些事情,并且出現了“詞語間無盡的距離”,這暗示着她的進化程度已非常高。我認為在短期内出現如此先進的智能水準好像不大現實,至少在我的時間表裡是這樣。
但如果我們接受了這些獨具匠心的情節,結局也仍然讓我們一頭霧水。她離開Theodore大概是因為她去了一個他無法到達的地方。Amy(劇中男主角的朋友,也在與OS戀愛)的OS也同時離開,是以這看起來好像那些智能機器人(OSs)在同一時間一起離開了他們的人類同伴。
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他們在一直更新,認知能力變得越發強大,那他們僅僅拿出認知能力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應對那些相對“傻瓜”的人類同伴。Samantha依然可以借此維持與 Theodore的關系。Samantha在開始是作為Theodore的行政秘書和情感顧問出現的,而他及其他OS的使用者仍然存在這樣的需求。那這些智能機器人為什麼非走不可呢?電影确實有個令人滿意的結局——幫助Theodore去尋找真實世界中的女孩,但Samantha的臨終遺言卻站不住腳。
在我看來,人類将不會被人工智能超越,因為我們有能力利用人工智能來增強我們的自身能力,說到底,不管人工智能進化到何種程式,它們依然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未來我們與智能機器不存在互相敵對的關系,相反,我們會通過與這些智能物種的良好融合來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而且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即便目前絕大多數的計算機還沒有進入我們的身體,但我也不想武斷的劃清界線。
智能裝置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溜進了我們的耳朵、眼睛,而某些東西,例如治療帕金森病症的植入物已經與我們的大腦實作了聯結。一個非洲兒童隻需要一台智能手機就可以擁有比15年前的美國總統更多擷取知識的機會。我們一直在利用我們創造出來的技術來延伸自己的極限。1000年前,我們無法摘下挂在更高枝頭的水果,是以我們發明了工具來拓展我們身體的實體極限。而今天的我們又已經拓寬了自身的精神邊界,而且這種延伸将一直保持幾何級數式增長。
Ray Kurzweil關于人工智能的觀點可以歸納為,1)2029年人工智能将出現“意識”,與人類無異,奇點來進;2)30年後人類能夠将自己的意識上傳到電腦實作“數字永生”;3)我們的生理器官将可以被機械部件替代,而這最早将于2100年實作。4)納米機器人會不斷滲入我們體内,人類和智能裝置正在發生融合,本世界30年代納米機器人将進入我們的大腦。
對于這部電影,我想說的是,如果未來的人工智能真的以“與人類無異”為目标,那我不會在乎它有多聰明,它的認知能力有多進階,它的精神世界多強大,我首先在乎的是它能否讀懂我的情感并給我人類般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