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在宋代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僅排在第158位,但時至今日胡姓已經發展成為了全國第13大姓,長江流域各省都聚集了衆多胡姓子孫。縱觀曆史的發展,胡姓子孫推動了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更是出了7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1、姓氏來源
源自妫姓。舜繼位後建立了夏王朝,将商均封在了虞,将商虞封在了遂。商超的時候改封虞遂的後裔于陳。妫滿作為陳國的國君,深得民心公正誠信,又因為長壽而譽滿天下,是以逝世後被周天子詞谥号“胡公”,史稱“胡公滿”,他的子孫以國名為氏的姓陳,以谥号為氏的姓胡。
源自國名。周朝的時候有兩個胡國,一個是姬姓胡國,一個是歸姓胡國,春秋時期兩個胡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胡國國民為了紀念故國,就以國名為氏。
源自改姓。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纥骨氏”随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改為“胡氏”。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鮮卑、契丹、溪、高車、滿、苗、瑤、普米、彜、回、赫哲、達斡爾、傈僳、白、錫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曾改姓胡。
2、遷徙分布
作為中國二十大姓氏之一,胡姓族人大量分布于長江流域。早在先秦時期,胡姓是隻要分布地區僅在黃河以南,淮河漢水一帶,到了秦漢兩晉時期,胡姓族人已經遍布到了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陝西,北疆為山西、河北,南抵廣東、福建、東臨江浙。在唐宋之際,胡姓已經在長江流域地區形成了優勢。清朝時期,胡姓族人進入台灣。宋元明這期間六百多年,胡姓分布總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的人口是往東南和南方遷徙的。東南地方的胡姓族人得到了穩健的發展,贛浙皖地區更是成為了胡姓族人的聚集區。
3、胡姓宰相
縱觀胡姓曆史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胡姓族人為國家為社會做了衆多的貢獻,其中官至宰相的就有七人,為江山社稷他們都鞠躬盡瘁。
(1)順帝朝宰相胡廣。胡廣生于1370年卒于1418年,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内閣首輔。南宋名臣胡铨的後人,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2)武帝朝宰相胡奮。胡奮作為西晉将領,早年間在司馬懿帶兵征讨公孫淵時,胡奮以平民身份随軍出征并立下赫赫戰功,後來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平定匈奴劉猛叛亂,升任征南将軍、散騎常侍。
(3)成祖朝宰相胡俨。胡俨通覽天文、地理、律曆、蔔算等,尤對天文緯候學也有非常深的造詣。明成祖朱棣稱帝後,以翰林檢讨直文淵閣。永樂二年(1404)累拜國子監祭酒。重修《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天下圖志》。
(4)後主朝宰相胡長仁。胡長仁,字孝隆,安定臨泾人,武成皇後之兄。父延之,魏中書令。長仁累遷右仆射及尚書令。世祖崩,預參朝政,封隴東王。左丞鄒孝裕、郎中陸仁惠、盧元亮厚相結托。
(5)太祖朝宰相胡惟庸。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
(6)順治朝宰相胡世安。胡世安(1593~1663) ,字處靜,别号菊潭,四川資州井研縣(今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人。明崇祯元年(1628)進士,曾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秘書院大學士、少師兼太子太師。
(7)同治朝宰相胡家玉。胡家玉(1810—1886),字小蘧,南昌建立人。清代官吏。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後提督貴州學政。鹹豐七年(1857)充軍機處章京。同治三年(1864)累遷至太常寺卿,充四川鄉試正考官。後擢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旋補兵部左侍郎,充任稽查京通、十七倉大臣。
以上7位胡姓都是曾官至宰相,為江山社稷奉獻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本文編輯:胡永東
審 核:陳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