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的來源,主要有4個:以國名為姓、以谥号為姓、以職官名為姓和他姓改姓。
以國名為姓的來源,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出自歸姓胡子國,二是出自姬姓胡子國。

周公旦東征,平定了三監之亂(資料圖檔)
(1)歸夷部落在安徽境内建立妢胡國
歸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起源于堯舜時代的後夔部落,是東夷部族的一支,被稱為歸夷,主要活動在今山東西南和河南東部一帶。
進入商朝後,歸夷部落受到商王武丁的征伐,被迫四散遷徙。
其中一支臣服商王朝,在中原地區的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區建立歸國和胡國,都是商王朝的屬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随即滅掉歸國和胡國。胡國遺民有以國名為姓氏的,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胡姓,但因湮滅在曆史中,難以具體考證。
另一支向南遷徙到川鄂交界的三峽地區,建立夔國。西周周宣王時,楚國滅掉夔國。
還有一支遷居到今安徽阜陽市一帶,建立胡國,史稱妢(fén)胡國。
《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說:“妢胡之笴(gǎn)。妢胡,胡子之國,在楚旁。”
妢胡國盛産一種叫做“笴”的物品,“笴”就是用來制作箭杆的細木。
妢胡國的都城叫胡城,具體位置在今阜陽市颍泉區甯老莊鎮以東海孜寨古城子村一帶,地處颍河與泉河故道之間。
妢胡國所處的位置,在周朝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經要地。
(2)周朝初期的三監之亂
1977年,陝西岐山縣鳳雛村發掘出一批周朝初期的甲骨蔔辭,記載的是周成王時,周朝軍隊征伐淮夷的内容。
其中一片蔔辭上寫着:“其于伐胡侯?”胡侯指胡國國君。
這裡有一個曆史背景,即著名的三監之亂。
周武王滅商後,把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設為“三監”,即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
周武王病逝後,年幼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由周武王的另一個弟弟周公旦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把持朝政,架空周成王,與商纣王的兒子武庚一起叛亂。
分布在淮水流域的衆多方國、部族,被稱為淮夷,乘機跟随叛周作亂。
周公旦率軍東征,誅殺武庚,殺管叔、放逐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
妢胡國被降為子爵國
妢胡國是中原通往淮水流域交通線上的必經要地,周朝軍隊要進駐和征服淮水流域,必須先控制妢胡國。
這時的妢胡國應該是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實力、影響較大的侯爵方國,不然為什麼被稱為胡侯呢?
在周朝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妢胡國選擇了臣服。三監之亂被平息後,妢胡國被降封為子爵國,是以又稱胡子國。
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征伐淮夷時,曾經與妢胡國幹過一仗。
妢胡國跟随淮夷聯軍進犯周朝内地,周朝派軍馳援,周軍與胡軍遭遇。
結果胡軍大敗,周軍斬獲胡軍100個首級,活捉2人,繳獲兵器盾、矛、戈、弓、箙、矢、裨、胄共135件,奪回被胡軍俘獲的114個周人。
不久,妢胡國接受招撫,歸順西周王室,成為西周的附屬國。
妢胡國成為楚國附庸國
進入春秋時期後,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争日趨劇烈,妢胡國夾在吳國和楚國争霸的戰争漩渦中,頻受戰争侵擾之苦,成為楚國的附庸國。
周景王14年(公元前531),為加強對附庸國的控制,楚靈王把胡、許、沈、道、房、易、申等小國遷到荊山(今河南靈寶市)。
不久,楚國發生政變,楚靈王自殺,楚平王即位。
楚平王對各附庸國采取較為寬大的懷柔政策,妢胡國被轉遷回原地立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吳國因淮河流域之地被楚國占據,吳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進攻楚國控制下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縣),吳楚之戰再起。
楚平王逼迫妢胡國與頓、沈、蔡、陳、許國等組成七國聯軍前往救援,吳軍撤去對州來的包圍。
楚軍回師雞父(今河南固始縣東南),準備休整後再作行動。
吳軍在用兵所忌的晦日(農曆每月最後一天,古代晦日不打仗)突然襲擊雞父,楚軍主帥倉猝中讓胡、沈、陳、頓、蔡、許六國軍隊列為前陣,以掩護楚軍。
雙方交戰不久,吳軍散亂退卻,胡、沈、陳三國軍隊貿然追擊,進入吳軍主力伏擊圈。
吳軍突然出擊,戰勝胡、沈、陳軍隊,俘殺妢胡國國君胡子髡(kūn)、沈國國君和陳國大夫夏齧等。
本文顧問: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
本文編輯:胡永東
審 核:陳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