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A加速器吳玲偉:加速器核心在“加速”不在“器”|雙創載體百人談

首期加速營,AA加速器就引來了數百位一線投資人,這讓吳玲偉有些意外。

在階段性的成績面前,身為AA加速器創始人、AA加速基金創始合夥人,吳玲偉保持了創業者應有的冷靜。在她看來,加速器目前仍未成為一個行業。

她向創頭條記者坦言,過去一年思考得最多的,是AA加速器的轉型。是什麼因素,促使她做這樣的思考?為什麼說加速器還沒有成為一個行業?當行業成熟時,加速器又應該是什麼樣子?

服務大B,聚焦産業加速

你怎麼看AA加速器過去一年的發展? ​​

2018年我覺得是在蓄勢和轉型。

之前我們一直在做創業加速,到了2018年,實際上整個雙創開始理性化了,創業已經沒那麼熱了,但優質項目還熱,你怎麼能夠去找到優質項目?還有加速器的現金流到底從哪來?它到底是屬于一個投資機構還是一個教育機構,還是一個房地産商?

很多人誤以為我們是房地産,就跟優客工場一樣是做租賃的,實際上不是。但是跟教育相比,我們跟傳統教育很不一樣,我們又像教練式咨詢,這個東西差異又很大。然後跟投資機構又不太一樣,我們有資本,但加速器本身又是一個獨立的、有産品的公司。

就像我們的“加速八布法”,它本身是一套工具。是以在這裡頭我們需要找到我們自己的定位,以及我們的商業模式。過去做創業,這個商業模式是走不通的,因為創業者沒錢,還有一年做兩期的加速營太點狀,支撐不起持續的現金流。

這個涉及到怎麼去思考商業模式,以及我們的客戶到底是誰的問題,這個是2018年我們全年都在做的一個探索跟嘗試。後面我們直接找到自己的定位,實際上産業才是我們最大的客戶,就是産業加速。

什麼是産業加速?​​

做投資講求項目的退出,其實你要讓機構去退出是很難的,因為它可能隻有到IPO了,或者并購了才能退出。但是我們在前幾年退出比較多的都是産業并購、大企業并購,它并購了我就退出了。

而且很多的項目跟大企業,尤其傳統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互補的,不管是做社群的,還是做技術的。我們發現其實大企業現在面臨的巨大壓力就在于轉型更新和創業創新。

它通過存量,它過去的業務要實作突破已經很難了,因為基因使然,你讓他去加AI、加區塊鍊都很難。但是你要讓他去做比如說生态鍊布局,去投跟它相關的,或者去做内創,就是“大船旁邊劃小船”,給裡頭有潛質有動力的人,讓他們嘗試用内部的流量和平台去做一個新事兒,這兩個事情是可以的。

我們發現這是所有的大企業都要面臨的增量問題,巨大的市場,包括甚至有一點錢的傳統企業,它都要投資。在這種情況下,AA解決了一個什麼問題呢?

你怎麼做内創?你自己做是很難的,你做内部創業創新,“小船”怎麼從0到1呢?怎麼解決治理結構呢?怎麼觀察并且投資?過去AA創業加速器就在幹這事,隻不過過去是對外,現在可以幫你對内,整套體系變成了内部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就是這些企業做生态鍊布局,比如科大訊飛要尋找AI類的項目,自己要找很難,AA在全國已經有這麼大的網絡和這麼強大的項目源,我可以來幫你找,幫助加速,共同去組建技術加商業這樣一個結構的加速系統,然後你優先投資,你不投我還可以給其他的機構投。

這樣就補充了你生态鍊找項目、投前篩選、投後管理的問題。這就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to B的,過去我們相當于to小創業者,to C、小B,小B沒錢,to大B。

還有一個,我們在全國做了那麼多好項目,又想往其他地方去發展,把這個流動起來,相當于幫各個地方去做優質項目的引入和招商。比如說在雲南,你要做一個針對雲南的文創産業園,你項目從哪來呢?

我幫你做一個文創加速器,我全國幫你找這類的項目,你配套資源就好,我在當地加速,這就是沉浸式體驗。在這加速完了我們專門有一個招商環節給你落地下來,這實際上就相當于幫政府做優質項目的招商和産業布局了。

是以這就是我們在做一個大的轉型,從to小B變成了to B和to G。這個轉型對我團隊很痛苦,對我自己是很舒服的,因為過去我始終就是在大B裡頭。

但是我殺到創投圈就是因為想支援未來改變者,從0到1做創業者服務,現在我又相當于做to大B的服務了,怎麼去結合?還有to大B和to創業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基因,這就要重新來架構我的團隊基因,來做轉型,找到客戶來實驗。這個是去年一直在幹的事情。

還有過去我們在全國布局了很多中心。加速營本身像一個晶片一樣,是極好的概念,但他自己并不是持續現金流。因為要去做to B,這個相當于咨詢了,我們能力不夠,現在我們應該結合空間,要落實體。這個時候我們又涉及到轉型,區域有空間,做還是不做?

一旦做了空間、做了創業加速的時候,一定就想着基金。怎麼支援區域做基金呢?空間加上内容、基金,它就是捆綁的一套系統,我們還要賦能區域去實作轉型,這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是以我覺得2018年就是蓄勢和轉型。我覺得2019年我們要進入騰飛階段,因為産業加速一定是未來的主題。​​

“加速器還沒成為一個行業”

過去一年在強調特色化、專業化,如何了解?​​

我其實不太喜歡特色這個詞。我覺得差異化跟垂直化這個是需要的。大家都千篇一律的時候,你的差異點在哪?這個差異也不能說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說你對于這個行業的深度思考和判斷是什麼,這個東西是需要去思考的。

我覺得未來雙創一定是走入專業化、精準化,就是服務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服務。每個人都可以找幾個大咖,就是一個加速器,今天我可以請,創業黑馬也可以請,誰都可以請。

最後拼的一定是你自身的産品、你的系統、你的專業性及結果。你這邊的人真正跑出來的、融到資的,更多的學員推薦你,這種會更有意義。還有服務也是精準化的服務,到底他需要解決的是融資問題,還是産品問題,還是合夥人問題,我覺得這些是更加精準化的。

這種行業更新,整體遇到最迫切的問題是什麼? ​​

我覺得其實到目前為止,加速器還沒有成為一個行業,我特别希望推動它成為一個行業。因為現在大家對加速器的了解就是孵化器,沒有人覺得加速器是一個獨立的東西。

加速器的核心在“加速”不在“器”,它是一個服務行業,而不是空間。他強調的是專業性程度,不是招了多少項目、孵化多少項目,這個是完全不一樣的行業。

我覺得首先要去推動加速器,先定義加速器,去強化這樣的概念,然後有一群真正專注在專業化建設的專業服務人員,才可能把這個行業推起來。我們在前年出了一個中國加速器聯盟,然後做了一個中國加速器藍皮書,就想推動這個行業。

我一直就講加速器應該是一個獨立的行業,這個行業是一群給創業創新和轉型更新去做專業内容服務的人,它的專業性很強。你憑什麼說我能給别人加速啊?是以在這點上,你是真的必須要有利器的,而這個利器是跟别人不同的,這個我覺得才是一個好的加速器。

是以我是覺得現在雙創擠壓泡沫,大家都往這種專業化、精準化去走,對于加速器這個行業是一個特别好的事情。而且我覺得加速器一定會成為孵化器的下一代。孵化器隻是為了招商會越來越少,接下來的孵化器一定會走向加速器,真正以找優質項目,或者把項目加速成功為核心,它的盈利模式一定不是以租賃為核心的,而是内容。

一方面你認為孵化器跟加速器應該是區隔開的,一方面你認為加速器是孵化器的下一代,會不會有沖突?​​

當加速器在有空間的時候,實際上它可以成為孵化器的下一代。但是如果說要變成2.0的話,孵化器要完全重新定義。過去的孵化器,它的形态應該是以内容為核心的,而不是以空間為核心的,它裡頭服務人員的能力,不是以招商為核心,是以内容服務為核心,它的商業模式不是以租賃為核心,而是以服務為核心。

你說這兩個到底是一個事還是兩個事?你可以說兩個事,也可以說向下一代發展。對新的東西要看我們怎麼去看待它,從我個人來說,我認為加速器未來肯定也會有空間。

因為它加速完了以後特别利于去招商,是以我可以說它是2.0,但是我還是希望在它走向2.0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先看清楚兩個本質的差異,否則的話大家又把它歸類到了招商租賃。

什麼時候,你才會認為加速器已經成為一個行業?有什麼标準嗎?​​

各個地方政府,還有各個地方的創業者,都說我要去找加速器,我要建設加速器,我要去投資加速器,而不是說所有的政府都在投入孵化器,補助孵化器讓他活下來,加速器本身應該有存活的能力。

從這個産業的相關人員的關注度也好,或者說重視程度也好,加速服務人員變成了一個專業化的職業人群,這種以内容為核心的加速器,開始變成大家口頭經常談的東西,而不是說很多人叫加速器,實際上還是孵化器,或者衆創空間,大家都知道加速器的核心是什麼。

我覺得行業人員要成熟起來,大家對加速器的認知要成熟起來,真的、高品質的、市場主導的加速器成為群體。還有就是要有标準,衆創空間有标準,國家級的、省級的、市級的,加速器也要有标準,這個标準是能力的标準。

一個行業有沒有标準,也是對這個行業是不是成熟到一定層次的衡量。 

加速器真的是一個行業,但是今天太少人能意識到,是以必須去建立一套标準,做完全差別于衆創空間的運轉,兩個完全不一樣,這個專業性太強了。

加速器的服務人員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不是今天跟你去談一個租賃,去給你對接一下人力資源、法務、财務,而是他能夠直接跟你溝通,你現在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我能夠去幫你怎麼解決?我來給你配套什麼樣的資源?我來給你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和什麼樣的導師?

這個實際上加速器要更專業化、精準化、垂直化,加速器的服務人員應該要這樣,另外他們一定要有一套工具,我們今天的“八布法”就是加速人員怎麼去了解創業創新,怎麼去跟别人交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