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Plug and Play中國徐潔平:中國創新生态尚在萌芽期|雙創載體百人談

Plug and Play中國總部設在中關村智造大街,進門的大堂裡,挂滿了各國的國旗,呼應着其遍布全球的業務及合作夥伴。

過去一年,Plug and Play投資的項目超過300個,跨越VC/PE/Pre-IPO,戰果頗豐。2015年Plug and Play進入中國,至今已有些年頭,其中國區管理合夥人、首席執行官徐潔平告訴創頭條記者,在他看來2018年才是Plug and Play中國的元年,這一年,在中國所有業務實作全面落地。

作為全球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Plug and Play在中國市場有何側重?以國際視野的觀察,國内孵化器、加速器與美國存在哪些差異?面對外企入華普遍的水土不服,Plug and Play中國做了哪些調整?

創新機制成熟時,國内創業将再次爆發

Plug and Play把中國市場放在僅次于美國本土市場的位置,為什麼?

我個人感覺主要是來自于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創新要素的驅動。創新要素包括:創業者、創業的項目、品質和數量。

第二個是創新的活躍度,所有創新的主要經理人,一頭是創業者,一頭是行業上司者。不管是世界500強的跨國企業,還是國内的央企、外企、私企,成為了全球最活躍的創新推動者和需求者,是以這個市場是最活躍的。從這樣的角度來說,我們很多客戶、很多投資機構會在中國布局,是以也是我們在全球最重要的一個市場。

就像最早矽谷為什麼這麼強勢?第一,它會給我很好的項目,非常棒的項目源、非常優秀的科技公司項目能夠誕生在那邊。第二,全球500強企業,更多地到矽谷去設立創新中心,是以它能夠觸動矽谷成為一個創新的高地。

中國其實可能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個或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創新的集合地,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市場的驅動和成熟,不然我們自己去選一個地方,又不成熟,肯定沒有辦法去做。

除了側重産業不同之外,對中美市場還有其他側重上的不一樣嗎?

我覺得蠻有意思的一點是,營運了這麼多年的創新的圈子,我發現創新有的時候是需要一種機制和一種碰撞去産生的。

就像在矽谷,我們說為什麼矽谷的大學有很多項目,一個優秀的科技公司融資的效率要高很多。我每次去矽谷出差都會發現有非常多的活動、非常多的路演,而且是高品質的路演,好像天生矽谷就有這麼個圈子,創新的聚集度很高。同時大學推動的創新、科研機構推動的創新、VC的活躍度和我們這些創新的應用者非常活躍,而且有非常多的交流,能夠碰撞。

中國這兩年的确有非常多非常好的科技公司,有很好的VC機構,有非常多的企業也在追求開放式創新。就像Plug and Play在中國,我們一直想打造一個創新的club,做網際網路的、做零售的、做品牌的、做供應鍊物流的、做金融的,大家一起來開發,一起去探讨,對一個底層科技公司共同創新的研究,能夠推動創新。

但是大家能夠很開放式地去讨論這樣一種機制,我覺得這個在中國現在還是沒有的。我們一直在推薦,比如在矽谷我們請15家或者10家行業的創新公司、10家行業的500強企業上司者或者是創業者、CTO這種角色,你會發現他們之間的碰撞很主動。

但在國内可能這樣的碰撞,我們所謂産業之間的邊界,可能和人的文化、教育和大家願意去開放式突破自我的思路,去達到資訊的互動、碰撞、交流有關,我覺得這個機制和最後的結果還是不夠活躍。我覺得這一點可能是最大的差異。

我們不缺很好的VC,不缺很好的科技公司,也不缺很好的政策,但是為什麼從活躍度上還是沒有這種效果?我覺得總理在五年的雙創裡面,已經把我們對雙創的了解、創業精神的了解和創新深度的了解提升了很高一層。

但是從整體來說,社會所營造的氛圍和對創新本身的擁抱、對創新的态度,特别是在行業當中現在還是屬于低層,相對來說是初級階段。

矽谷為什麼能推動這麼優秀的公司,為什麼他們融資會很容易找到合作夥伴,或者很容易失敗以後再次成功?我覺得得益于在本世紀初期,全球500強企業有300多家把他的創新中心放到矽谷,形成非常開放式的、接納創新生态的一種氛圍。

中國一直在推動企業創新的打造者一起去推動開放式創新。你會發現很多産業對創新的了解和擁抱程度還在初級階段。這個市場,我相信随着我們不斷去推動創新生态的營運、打開市場的活躍度,中國的創新生态可能還會再次爆發。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這些階段的創業公司,我個人覺得它最缺的并不是資本。因為你幫助他投資以後,如果找不到很好的市場,他的技術即便可能非常好,但缺少一個能夠跟他做合作開發的場景、能夠推動它業務發展的合作夥伴,他很有可能也會夭折。這樣的狀态完全取決于非常重要的、所謂行業的推動者,就是行業的龍頭,也就是大企業。

這一層就是Plug and Play一直想去做的、想去推動的開放式創新,推動企業開放和創新的心态、創新的能力,從組織和營運上去接受這些。這一點如果能做的非常活躍的話,我覺得中國科技的創新會更上一層樓。

當然大家會提到知識産權的保護,除了這個最核心的方面,實際上創新還取決于你的壁壘挖的是不是足夠深,建的足夠高。

科技上的IP一定是要保護的,這些取決于你的營運能力,你的執行能力和你瘋狂的落地能力。我覺得從大的環境來說還是一個創新的氛圍,特别是在行業端,能夠讓每一個經濟細胞活躍起來,我覺得就會有新的一輪獨角獸誕生。

不做深層創新服務,将越來越難活下來

國内孵化器、加速器與美國在産品、模式等方面不同在哪?

其實不能說不同,隻能說階段的早晚。中國雙創前大部分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都處在矽谷或者全球15年之前最早的一批以孵化空間為主的載體。

但是微軟、AWS,還有很多孵化器慢慢開始開展了産業資源對接和投資,慢慢形成生态平台和開放的市場。這可能就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因為我相信今年會有越來越多不同的場地營運、孵化營運和空間服務提供商,慢慢開始往生态的建設、産業的對接和創新要素的對接上做很多布局和推動。因為雙創在空間上的紅利越來越少,很多補貼基本上到去年就已經停止了。

靠雙創紅利純粹立一個空間,這個模式是不存在的。因為初創企業不可能付出很高的租金,而且初創企業又喜歡在一個相對熱鬧和聚集度高的地方,也就是一線城市。創業公司又付不出很高的租金,是以孵化器本身要靠政府的紅利去補,靠着這個活下來。今天沒有政府紅利的時候,完全靠租金收入,其實很難做成。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可能就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一定會慢慢淘汰掉一批,然後大家會往深層次的創新服務去探索,面向投資、面向産業、面向投後、面向加速。

Plug and Play中國跟美國總部在業務上、産品上有差別嗎?

還是蠻有差別的。中國的情況很有意思。我們看到很多外資企業,比如世界500強企業、集團化的公司,對企業創新的認知和實踐可能更早一些,是以他對創新的需求非常清晰,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東西,知道需要怎樣的科技公司來幫助。

中國的創新目前是建平台。特别是大型公司,我要做一個大賽,我要做一個創新平台,我要做一個生态,然後在各地跟高校合作,跟孵化器合作,然後在全球合作,把項目攏上來。Plug and Play就是要跟他們一起去共建平台。在很多的核心行業當中,我們會跟這些龍頭企業共建一些創新生态平台。

今年我們會主打第二塊非常重要的創新生态。除了大中型國企、私企,中小型企業其實是中國經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對創新的需求是非常務實的,有切膚之痛。

這些企業要轉型,它有非常強的需求,對創新的需求也是非常實際、非常明确。你給我技術幫助,我就非常願意支援,如果沒有幫助我,他就覺得可能不會用外部創新的方式來做這個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有不同的産品去滿足不同階段和不同需求的這些創新的載體和創新的需求。這是我們在中國市場的不同之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