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www.soft6.com/v9/2011/yejieguandian_1122/164703.html
(中國軟體網訊)ERP與SCM的利己利他的對立使得企業實施SCM和ERP的目标及效果也截然不同。
ERP是以企業資源為核心,SCM則是以供應鍊為主線
自1990美國著名管理咨詢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至今,ERP的内涵和外延都随着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發生着變化,最初隻是被定義為應用軟體,時至今日,由不同緯度給出的解釋和定義層出不窮,總結得出兩點共識。
首先,ERP是對企業管理進行事中控制。ERP系統把設計、制造、銷售、運輸、倉儲和人力資源、工作環境、決策支援等方面的作業,看作是一個動态的、可事中控制的有機整體。ERP通過定義事件處理,在事件發生時同步生成相應資訊,進而保證資金流與物流的同步處理和資料的一緻性,便于實作事中控制和實時決策。
第二,ERP是以“整個企業資源”為核心。ERP系統在MRPⅡ的基礎上擴充了管理範圍,提出了新的管理體系結構,把企業的内部和外部資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貫徹了供應鍊的管理思想,将使用者的需求和企業内部的制造活動以及外部供應商的制造資源整合起來,對之進行有效管理。它的目的是将企業各個方面的資源(包括人、财、物、産、供、銷等因素)合理配置,以使之充分發揮效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全方位地發揮能量,進而取得最佳經濟效益。
SCM是指圍繞核心企業,主要通過資訊手段,對供應各個環節中的各種物料、資金、資訊等資源進行計劃、排程、調配、控制與利用,形成使用者、零售商、分銷商、制造商、采購供應商的全部供應過程的功能整體。
它的内涵主要在于“以供應鍊為主線”。它以“鍊”的形式将制造商、使用者、零售商和供應商連接配接在一起,形成一條不可分割的整體,沿着這條鍊,對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工作流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以尋求建立供、産、銷企業以及客戶間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最大程度地減少内耗與浪費,實作供應鍊整體效率的最優化。它強化與供應商的內建,實作企業、供應商、重要客戶之間資訊共享,進而優勢互補,共擔風險,降低成本。
企業資源的最優配置與供應鍊資源的帕累托最優
ERP系統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特定企業的内部管理需求,而SCM系統需要解決的則是與特定生産供應和銷售流通領域相關的一群企業的共性及個性化需求,滿足上下遊企業之間、物流服務委托和承包方之間的資訊交共享與交流需求。是以,上SCM系統需要多種不同系統的搭配和協同,與上ERP系統相比問題要複雜得多。
ERP是利己的,它優化的對象是實施企業的内部,實施範圍涉及實施企業自身及部分周邊機關;SCM則是利他的,它的理想是優化整個供應鍊的所有環節。SCM是規則制定者提出需求,與規則服從者一起實施的系統;SCM的目的在于解決怎麼做的問題,而ERP的目的在于解決做什麼的問題;SCM的實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而ERP的實施則更接近項目工程。
曲立東認為,ERP和SCM甚至在思想立意上都是“對立”的,企業實施SCM和ERP的出發點和所應期待的效果也截然不同,筆者傾向于這種觀點。某種程度上ERP強調的是個體最優的決策,而SCM強調的是整體最優的決策,個體最優與整體最優的結果時而重合但更多情況下是沖突的,由于組織資訊的不對稱,在供應鍊上,實作單個企業節點的帕累托最優是較難達到的。
資産性投入與成本性附加
ERP是資産性的系統,通常在資産負債表中作為資産展現,在銷售管理費中進行攤銷。原則上講企業規模與ERP系統的花費沒有必然的聯系,隻要企業的經營規模足夠大,那麼企業通過實施ERP帶來的效果足以支付實施ERP系統的成本,是以上ERP系統的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和實施服務提供商;而SCM是成本性系統,企業活動所覆寫的地域範圍、業務複雜程度的提高和供應鍊長度的增加(跨國協作)導緻SCM系統的實施維護成本也會随之大幅度增加,是以SCM的成本應當作為業務直接成本在企業損益表中展現。
從産品緯度。最初以ERP命名的公司,如SAP、Oracle、Baan、PeopleSoft側重于事物處理,而以SCM命名的軟體公司如i2-RHYTHM、Manugistic等側重于整體計劃、同步、決策和優化,目前的發展趨勢是整合、趨同融合。
1.ERP的局限性:(1)橫向管理不足,無力承擔企業之間的業務內建和協同;(2)計劃管理的模型是MRPⅡ,不能适應多變的市場;(3)ERP的技術支援落後,采用在主伺服器内的計算技術,同時仍舊采用串行處理方式。
2.相比于ERP系統的缺點,SCM可對其進行互補的優越性主要展現在:(1)強調管理橫向化,SCM把生産行為突破單個企業的限制,強調從供應鍊整體角度出發,鍊上的所有企業共享資訊資源,共同使利益最大化;(2)采用限制理論、決策分析模型等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數學模型,使SCM系統在編排計劃時更合理并具靈活性,模拟性更強,更适應目前多變化、需求個性化的市場;(3)SCM系統元件中的核心部分APS采用常駐記憶體的操作,使資訊實作雙向傳遞和實時重排計劃,可動态計算提前期,縮短生産計劃排産的時間,提高企業的生産效率。
企業資訊化的角色定位與量體裁衣
IT系統的功效在于支援業務流程,這些業務流程包括企業内部流程和企業間協作流程。大多數企業都是在其所屬供應鍊中有其固有地位并且互相聯系着的。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企業在整個供應鍊中是“規則制定者”還是“服從者”。
作為“規則制定者”同時需要ERP系統和SCM系統。通過ERP的實施,企業内部的業務和管理流程得以優化,資訊得以實作一進制化管理,形成了與“規則服從者”相比之下的交易優勢。“規則制定者”通過這些優勢制定規則和改變規則并通過各種形式迫使“規則服從者”遵循這些規則。SCM則是“規則制定者”“統治”供應鍊的工具。
SCM可以大緻分為供應鍊計劃管理系統、供應鍊資訊和協作管理系統和供應鍊業務執行系統三個部分。作為“規則制定者”需要的是計劃管理系統,而計劃管理系統發揮作用的前提供應鍊資訊管理系統中有足夠全面的資訊作為支撐;而“規則服從者”在執行業務的過程中使用的應該是供應鍊執行系統,其所支援的業務流程重要的不是滿足企業内部的管理需求,而是符合“規則制定者”所制定的規則并可順應其變化而應變。
供應鍊執行系統與供應鍊資訊和協作管理系統配合進行資訊交往并形成有效的協作流程,這樣才能保證供應鍊資訊和協作管理系統能夠有效地進行工作。衆多中小企業(包括大型的流通、進出口貿易、物流和各種服務企業)都是“規則服從者”,它們需要的首先是符合顧客需求和業務流程要求的業務執行系統,而不是現在流行概念上的ERP系統。
在“規則制定者”還是“服從者”之間将來還會出現另一個角色,那就是“供應鍊管理者”或“供應鍊管理服務內建者”。這一角色通過供應鍊資訊和協作管理系統進行供應鍊管理過為“規則制定者”提供供應鍊管理服務。
資訊化廠商更新,多角度提升服務水準
首先要大幅降低IT成本。從SCM系統的成本性而言,IT成本的削減是必須條件。隻有大幅削減IT成本,才能改變目前SCM建構隻屬于特大型企業特權的現狀,并逐漸過渡到中型企業。
在供應鍊中,作為“規則服從者”的企業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做好“規則服從者”,二是成為供應鍊管理服務內建者,三是成為與規則制定者可以讨價還價的“局部規則制定者”。
即便是有“規則制定者”為“規則服從者”企業的IT支出買單,也需要IT業者創出符合SCM系統建構需求規律的IT服務模式,達到大規模地降低IT服務綜合成本的目的!
所有“規則服從型”企業都是SCM(供應鍊執行系統)的當然使用者,但SCM的“利他屬性”使得實施SCM的最大受益者實際上是“規則制定者”,是以,“規則制定者”應當承擔起部分或絕大部分“規則服從者”企業上SCM執行系統的成本支出!
其次要與SCM需求相配套的系統架構、實施方法和解決方案體系。現有的為ERP系統建構而開發的解決方案,其出發點、利用形态以及技術架構等均與SCM的需求相去甚遠。是以需要有新型的SCM解決方案,針對SCM的本質并實作有效對應,新型的系統實施和服務管理方法以及技術架構也是必要條件。
從計算機技術角度看,發明一種統一面向管理業務的計算機語言DSL(Domain-Specific Language,領域特定語言)是實作資訊系統融合與內建重要途徑。使用該語言的目的是描述定義标準化的管理業務,包括所有業務描述元素的集合,如資料層的字典、單據、報表;界面層的使用者互動入口,輸入輸出控件以及各種業務流、工作流和審批流,如分支與合并、上引與下推、遷移、反填與追溯等。在此基礎上,開發具有豐富業務模型的企業管理應用,并且這些應用系統可以內建在統一的平台上,例如供應鍊管理系統SCM、供應鍊執行系統SCE、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SRM等。
如此可以提供物流供應鍊、ERP、集團财務、全面預算、CRM等多領域的應用産品,改變了目前ERP、物流、CRM等各領域軟體供應商各自獨立,系統二次選型需解決多系統資料與應用整合、內建等問題。也就是說,基于統一平台開發的并不是單一的物流供應鍊或ERP或SCM應用系統,而是複合的、多元化的,可以從使用者的單一象限的應用拓展到全面應用。據悉由博科資訊開發Yigo便是一種該領域的特定語言,其可行性與實效性正經曆着優勝劣汰這一市場基本規律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