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學世界曆史的時候,我們知道,早在公元前11世紀——也就是周朝建立的時候——地中海東岸就出現了以色列聯合王國,之後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國和南方的猶大王國。
實際上,在此之前兩百年,該地區被羅馬帝國征服,以色列的先民們,就已流亡歐洲。
兩國各存在了幾百年,先後被亞述人和巴比倫人所滅,國民被遷往兩河流域……
之後千多年,該地區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和蒙古帝國統治,猶太人流浪世界,阿拉伯人占了主流。
(猶太人婚禮老照片)

換了其他民族,早就在不斷的刀兵戰火占融入其他民族了,但猶太人卻堅守着他們的教義與生活方式,也算是世界文明史上一段傳奇。
19世紀開始,又有很多猶太人遷回巴勒斯坦地區,他們購買土地,建立農場,長期生活。
無可避免地,就與本地人産生了沖突。
隻不過,最開始這種沖突并不是太激烈,且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加入錫安組織也就是猶太複國運動,回流地中海東岸。
他們召開大會,宣布綱領,吸引各國猶太人的同情與支援,最大的成就,在英國從奧斯曼帝國奪取巴勒斯坦後,外長貝爾福發表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宣言,主要内容隻有幾句話——
英皇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并會盡力促成此目标的實作。但要明确說明的是,不得傷害已經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猶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權利,以及猶太人在其他國家享有的各項權利和政治地位。
盡管,這話是自相沖突的——新移民的到來,就意味着本地人的損失。
但對于猶太人而言,獲得了世界強國的建國保證,千年來的理想,馬上就要實作了。
之後,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多有沖突,然建國趨勢難以逆轉,發現事情沒那麼容易的英國,對移民加以限制,但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了這裡。
可——
二戰後,此地也不過60萬猶太人,隻是被納粹有組織屠殺的猶太人的十分之一。
(猶太人)
也就是說,在歐洲不斷排猶——尤其是納粹舉起屠刀之時,多數猶太人,還根本沒有想着遷回祖宗之地去。
《滅絕的年代》裡,是這樣描述的——
在受到迫害之後,東歐的猶太人,往西歐逃難。
但東西歐猶太人的差異是明顯的,同一種族内部,其實也有着強烈的沖突。
東歐的猶太人,覺得西方的缺乏猶太性,被同化了;
西歐的則覺得東邊來的兄妹們,太落後,太原始,太頑固,正是這樣,才導緻了排猶運動不斷高漲。
不過,内部沖突歸内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
書中寫道:
大多數猶太人完全誤判了他們從與之共同對敵的本國政府和地方當局那裡所能期望獲得的支援。
這話有點繞,實際就是,他們以為,自己此刻生活的國家,有能力保護他們。
可實際上,從捷克到波蘭到法國再到蘇聯西部,那些國家連自己都救不了,還能救猶太人嗎?
何況,這些地方雖然不滅絕他們,但本來就有強大的反猶主義存在。
待到他們真正醒悟過來,最好的逃離的機會,已經喪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