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942年,也就在偷襲珍珠港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日軍向南迅速占領了赤道以南的新幾内亞以及所羅門群島;向西進入印度洋,不但登陸東南亞進攻印度和錫蘭,并且使得英國在東亞部署的艦隊全部撤回到了非洲東海岸地區;日本海、陸軍更是直接北上占據了美國的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和斯基卡島。
這一系列的勝利對于日本來說是曆史上對外擴張最輝煌的時刻,當時的日本政府處于極度狂熱的狀态,整個軍方都相信日軍足以踏平整個太平洋戰區,他們希望可以通過一場正面較量直接沖垮中國的國民政府,想要以最短的時間來結束中日戰争。

而這個極具野心的計劃便是“五号作戰計劃”,可是最終還沒有實施就被天皇叫停,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本期視訊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要知道日本之是以要發動太平洋戰争,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通過對英美的宣戰,來解除中國政府尋求外援的機會,進而可以讓中國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态,畢竟當時日本大學營就對侵華日軍做出了訓示:在攻取南方重要城市的同時,還必須要快速解決占領的問題。
而且在太平洋戰争剛開始的3個月時間裡,日本大學營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英美身上,對侵華日軍的要求就是保持現有态勢,通過封鎖作戰等方式盡可能摧毀中國軍民的抵抗力,并且要盡最大努力做到自給自足,在占領區獲得充足的資源補給。
此外還需要占領緬甸切斷中國與國際援助的唯一線路。從這些都能看出,當時的日軍主要就是確定占領區穩定的同時盡可能為太平洋戰争提供幫助。
由于日軍在太平洋戰争的初期順風順水,便開始準備對華采取下一步的戰略進攻,在1942年2月20号,日本大學營陸續接到了駐華部隊的申請,其中就包括在夏秋季節對長沙、常德發起進攻和向西進軍西安的作戰意圖,以此來盡可能消滅國民黨主力部隊,并且對重慶構成包夾之勢以向蔣介石施加壓力。
日本參謀本部在這個基礎上開始制定第二階段的軍事部署,參謀總長杉山元認為日本陸軍目前應該将打通印度、西亞同德國互相策應作為主要目的,于五月底占領緬甸,六月後便協同海軍直插斐濟作戰,駐華部隊應該在秋季之後單獨完成對中國問題的快速解決。
此外,杉山元還進一步指出應該從其他戰場抽調部隊和駐華部隊一起完成一場大規模會戰,畢其功于一役直接解決掉國民黨中央軍,或者占據有利地形,進而迫使重慶政權接受談判,進而通過分裂瓦解的辦法弱化其作戰部隊,達到重慶政權失去上司地位的最終作戰目标。
這個想法被稱作為“四川作戰”,并在當年的5月16日被日本大學營陸軍部所采納準備實施,随後參謀次長田邊盛武前往南京和中國派遣軍司令官田俊六進行了磋商,指出日本目前在太平洋戰争之後想通過“南方作戰”收獲戰果,集中主力軍團以華北和華中作為突破口向四川方向展開攻擊,然後回擊重慶,進而一舉解決掉中日戰争的戰略計劃,無論今後形式如何變化,日軍都會盡全部的力量來加速解決中國問題。
田邊盛武還告訴官田俊六,現在日本大學營已經決定要在1942年9月之後向西安發動攻勢,動用近乎五個師團的兵力突破天險黃河,殲滅一直守衛在關中地區的中國軍隊主力,然後占領西安和寶雞,以此來獲得從北邊直插四川腹地的出擊點。
1943年春季過後,日軍将全面發動四川攻勢,準備啟用八個師團的兵力從西安方向直取四川腹地,然後再以三個師團從宜昌方向進攻重慶,如此一來便可以徹底搗毀國民政府,提前結束掉戰争,并且指令駐華日軍開始着手準備相關事宜。
這個計劃後來被日本參謀本部稱作是“五号計劃”,整個作戰将分為兩個部分展開,日軍兵分三路,分别從渭水、漢江以及長江溯江而上,最終攻占重慶。
第一個階段的作戰從1943年春季開始,由第五方面軍于山西強行突破封鎖橫渡黃河。第一方面軍和第七方面軍則是沿着渭河向北運動,以發動對西安的進攻,兩軍交彙攻占西安後便一起進軍寶雞。一部從延安東北和以東的地區,西渡黃河,和渭河以北的日軍第七方面軍協同拿下延安。然後第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從寶雞進發至鳳縣、漢中一帶,用來切斷經由徽縣、文縣通往西北要地蘭州、新疆的交通樞紐;另一部則從藍田、西安和郿縣,向南進發越過秦嶺後抵達漢江上遊,在和漢中的主力部隊會合之後,直取四川北部的門戶廣元,以此來打通日軍進入四川腹地的通道。
第二十八軍從河南開封進攻老河口一帶,然後順漢江向西進發抵達安康地區。分路越過大巴山之後,直抵四川北部的達縣等地。第十一軍從湖北宜昌啟程,順着長江兩岸向西開始推進,直至占領四川東部的萬縣等地。如此一來,日軍便部署在了廣元、達縣以及萬縣等地,從川北、川東北和川東三個方面形成了對成都和重慶的包夾姿态,經上述地區修整一個月之後,再發動最後的攻勢。第二個階段的作戰便是直接攻占成都、重慶。
進入四川境内的日軍部隊,由第五方面軍全權指揮。第一方面軍從廣元向南開進,經綿陽進入成都境内,第二十八軍從達縣方向往西南開進,以策應第一方面軍攻占成都,第十一軍主力部隊則從長江以南的恩施、黔江、彭水、武隆、南川等地,其餘部隊則是從長江以北的萬縣向西安推進,兩廂合并進攻直取重慶。
但是根據日本大學營的最終核算,要想徹底實作這一作戰任務,那麼就需要至少16個師團和2兩個混成旅團的陸軍部隊再加上2個飛行師團作為空中支援的巨大兵力,這樣大規模的會戰将會超過之前日軍所發動的任何一場戰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軍陸軍部必須要從日本本土、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東北和北韓向中國腹地增兵36萬之多。
除了向中國腹地增派部隊之外,日軍還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後勤物質保障,其中就包括船舶10萬噸、鋼鐵5萬噸、汽油5萬噸,但是按照當時日本的國力來說要想支撐起這樣一場戰争根本就是不太現實的。是以,這個方案出來之後,包括日本海軍、關東軍等方面的都表示堅決的反對,而日軍參謀本部在得到消極回報後也對此有所懷疑,畢竟這樣的大決戰幾乎就是将日軍作戰的全部能力賭上去,一旦失敗将會導緻日本前期所有的優勢全被推倒。
可是好戰的東條英機卻對“五号計劃”有着近乎瘋狂的執念,在他看來要想獲得大東亞戰争的最終勝利果實,那麼解決中國問題就是當務之急,不然根本沒有辦法從東亞抽身出來,那麼太平洋戰場的初步勝利就等于是白費了。
于是在9月4日,杉山元正式對駐華部隊司令部下達了關于“五号計劃”的全部作戰指令,駐華部隊司令部在接到指令之後,立刻開始對即将展開的大規模會戰進行前期偵察行動,他們通過特務機關對四川的情報進行詳細篩查,甚至派出很多特務前往四川。
随後駐華司令部組織作戰參謀乘坐飛機對進攻路線以及四川省内的地形進行細緻的空中偵察,并且以最快的速度編訓山嶽大隊,準備在進攻四川的時候擔任先頭部隊,同時日本大學營也開始秘密調集大量的物質運往中國。
日軍的一舉一動都讓重慶政府的神經緊繃,其實蔣介石也明白中日之間終究會有一場決戰,但是卻沒有想到會來得這麼突然,不過他在獲得日軍準備進攻四川的情報之後,也立刻召集軍事委員會商讨對策,随後指令西安胡宗南所在的第八戰區,務必要加強黃河沿岸的布防以及陝南地區的防禦,指令湖北老河口李宗仁所在的第五戰區,必須對武當山以東地區嚴加守衛,尤其是入川、入陝的交通要道要死死守住,指令湖北恩施陳誠所在的第六戰區,盡全部努力要保住長江及其南北兩岸的各個要地,以此來扼守住川東地區的門戶。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急轉直下,1942年6月,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慘重,失去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日軍大學營不但無法從太平洋戰場上抽調兵力用來增援駐華部隊,反倒是需要從中國戰場抽調大量的兵力奔赴太平洋戰場,左右開弓的日軍在這個時候陷入了兩難的地步。
由于兵力相形見绌的緣故,使得日軍參謀本部策劃的“五号計劃”也就此化作泡影,可是陸軍中仍然還有一些人不死心,他們認為隻要傾盡全力實作“五号計劃”,那麼即便是太平洋戰場上的劣勢也能得出解決,如果放棄這個計劃,那麼就意味着日本還将維持雙線作戰的尴尬局面,但最終直接被裕仁天皇叫停,并且指令将“五号計劃”封存起來不可啟用。
其實天皇之是以要叫停“五号計劃”,主要原因就是從當時日軍在中國的戰略态勢來看,這份計劃無疑是一場極端冒險的行動,第一就是日軍的大量兵力已經被中國軍民的堅持抗戰給牢牢牽制住了,而且蔣介石手下的第五戰區、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足足有100個師的兵力,即便是日軍發動突襲也能夠堅挺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就足以讓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繼續擴大戰果了。
第二就是日軍當時已經是多線作戰的狀态,而“五号計劃”又需要十分龐大的物質供給,這對于當時的日本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要知道當時的日本國内早就已經物質匮乏了,如果再發動這樣一場大規模會戰,那麼很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問題。
第三就是日本陸海軍在下一步擴張的戰略重點上發生了分歧,海軍希望能夠在太平洋戰場投入更大的兵力,但是陸軍則堅持認為必須以重慶作為中心向西推進,雙方互相掣肘使得日軍内部沖突激化。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原因,迫使“五号計劃”最終流産,而想要進攻重慶也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可望而可不及的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