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不拔
來源 | 阿裡技術公衆号
每年每個部門都要進行規劃,規劃能讓目标更聚焦,讓我們清晰地知道今後我們要做什麼、如何去做。并非每個人都會參與規劃中去,但需要掌握規劃的方法,否則讓你來做規劃時,你會發現很痛苦,找不到什麼頭緒,要麼規劃出來的内容都是散點,要麼規劃出來的太抽象。
在本篇文章中,提到了規劃的2種思維模式,并分享自己在規劃中用到的4個規劃方法,讓開始做規劃的你顯得不那麼迷茫。
一 你應該學會規劃
1 規劃不隻是高層的事
規劃不僅僅是高層的事,每個人都要學會規劃,隻是每個人規劃事情的格局不一樣,高層做戰略規劃,下面的人做戰術規劃。規劃也是分層次的,有戰略規劃、部門規劃、團隊規劃、個人規劃,站在每一層中,你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樣的,一般都是高層規劃包含底層規劃,底層規劃支撐高層規劃。
有些人認為規劃是主管的事,自己隻要按照規劃去做事就行,這是一種被動接受幹活的心态,你很有可能不了解做這件事的背景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深層次的目标是什麼。當你的輸入更多時,你所做的方案設計也就不一樣了,技術選型也會不一樣,架構設計也會不一樣。
2 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認為規劃有三個重要的意義:
聚焦目标
規劃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目标更清晰。團隊裡的人知道要做什麼,有一部分人覺得迷茫,很大程度是目标不清楚,好像知道要做什麼事,又不知道如何下手。這個目标可大可小,小的方面就是要完成一個項目或一個需求,大的方面就是要建立一套體系。筆者曾經就有這樣的切身經曆,有一段時間顯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人一迷茫就會焦慮。一旦有這樣的狀态,就要思考是不是目标不夠清晰,目标度量是不是不夠細。當目标明确之後,大家"心向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的工作狀态效率是非常高的,團隊的氛圍也是非常好的。
洞察背後邏輯
規劃出來的内容是結果,最為重要的是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些事,背後的邏輯才是核心。分析目前的現狀、痛點、業界發展狀況……結合業務本身,去做一些決策、取舍。不同的人思考出發點不一樣,大家在一起碰撞時,會有一些想法閃現出來,也是思想的交流。我們做事不僅僅要懂得how,更要懂得why,當把why講清楚之後,how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往往我們的一個困惑是不知道why。
知曉未來方向
規劃有短期規劃,也有長期規劃,一般筆者是先思考長期規劃,思考3年之後,我們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再回到短期上,我們當下這個階段要做到怎樣的程度。有些事不緊急,但很重要,可以放晚一點做;有的事非常重要,又非常緊急,優先級就要提高。當我們知道了方向之後,即使當下沒有去做一些事,也知道将來我們要做成什麼樣。以筆者的過往經曆,一個團隊有一兩年的長遠規劃,團隊裡的成員達成共識之後,這個團隊在一兩年内是穩定的,因為大家知道兩年之後我們會做成什麼樣,遠方一直有一個目标在照亮着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不斷逼近那個目标。
二 規劃的2種思維
1 歸納思維
規劃使用的第一種思維是歸納法。這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從現狀出發,思考當下有哪些問題、業界是怎麼做的,從這些輸入中去歸納我們需要去做什麼。比如當下工單咨詢比較多,那麼就需要對工單進行分類,如歸納成産品設計問題、程式代碼問題、依賴方問題、互動設計問題,針對每類問題,再去思考我們應該要做到哪些工作。在店鋪平台建設中的規劃中,我們就梳理了當下的一些痛點問題,如平台隻有一些基礎的能力,沒有給業務方提供強大的能力支撐,那麼接下來就要加強店鋪能力建設,豐富店鋪能力。
歸納思維有一個缺點就是就事論事,解決了表層的問題,比如競品有什麼,我們沒有該項能力,是不是我們就要去做同樣的事。歸納思維要配合深度思考一起做規劃設計,真正挖掘出我們當下的痛點是什麼,比如一個工單,使用者隻會提出他遇到了什麼問題,此時就要深入分析它的root cause,有的時候隻需要一個清晰的提示文案就可能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2 演繹思維
規劃使用的第二種思維是演繹思維。演繹思維是一種更進階的思維模式,它需要一個人對事物有非常深刻的認識,當洞察出了底層的規律之後,再去思考我們要做什麼。一般的人并不習慣用這種思維模式,它對人的要求非常高,一旦掌握之後,規劃也就容易得多,很多科學家更偏向使用演繹思維。
在店鋪規劃中,筆者就運用了演繹的思維。比如在規劃之前,筆者就思考兩個問題:店鋪的本質是什麼、店鋪要提供的商業價值是什麼。當把這兩個問題想清楚之後,沿着價值方向去思考我們應該要給使用者提供怎樣的能力,這是一步一步推導出來的。店鋪的本質是一個"場",它連接配接了賣家和買家。針對這兩種角色,賣家最為關注的是怎麼使用得好店鋪,包含使用得爽、店鋪轉化好;買家最為關注的是怎麼通過最少的錢、最少的時間買到心儀的商品。沿着賣家和買家關注點,繼續思考我們怎麼讓賣家用得爽、用得好呢?其中一個點是我們要知道賣家現在有哪些不好的體驗,一定要能度量得出來,而不是定性地去分析,當定量地度量出體驗名額之後,這樣就可以非常有針對性地去做一些體驗優化工作。站在買家的角度,可以給買家一些優惠,讓他更願意購物,這也即是我們規劃店鋪營銷的初衷。
三 規劃的4個方法
1 同類思考方法
同類思考的方法是通過目前的一個點,去思考還有沒有并列的事物。比如在優惠體系中,優惠券是非常常見的營銷手段,那麼就要思考,有沒有與優惠券等同的營銷手段呢?這樣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除了優惠券外,還會有積分、獎勵金、卡等,這樣就形成了卡、券、分、金的基礎優惠體系。同類思考的方法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容易實踐的,隻要在現有的事物上,進一步去思考同類事物就行。它最好的特點就是豐富能力,尤其在平台型業務建設的過程中,豐富能力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規劃,當把同類的能力都補齊之後,整個平台的能力就非常豐富。
同類思考的方法除了用在規劃上,還可以用在解決具體的問題上,比如,我們接受到一個工單:建立店鋪時提示"service error",這個提示就是非常技術化的表達,使用者根本不知道出錯的原因是什麼。那麼就要思考,在其它的互動流程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不要隻單點地解決問題,至少要形成一條線,解決一類的問題。
2 升維思考方法
升維思考的方法是往向抽象一層,屏蔽下層的實作細節,本質來講是簡化認識和提升認識的次元。還是回到上面優惠的例子,有了優惠券、積分、獎勵金這些優惠工具,外部業務系統怎麼去感覺呢?不可能每次新增加一種優惠能力,還要讓業務側去感覺,如交易在下單時,要扣減優惠金額,非常不好的體驗是交易分别去調用優惠、獎勵金系統的接口,往後隻要新增加一種優惠能力,交易扣減邏輯就要修改,顯然不符合"開閉原則"。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使用到升維思考的方法,往上抽象優惠計算的能力,交易、導購隻用關注優惠計算接口就行,至于有多少種優惠它并不關心。
升維思考非常有用,再比如優化賣家店鋪裝修體驗,我們能想到一些具體的措施:優化互動、優化流程、增加使用者文檔……雖然這些具體的措施對提升賣家裝修體驗是有好處的,但有一個問題我們始終沒有定義清楚:到底什麼在影響着賣家裝修體驗?換句話講,我們需要知道影響賣家裝修體驗的定量名額,隻有把定量的名額找到之後,就非常有針對性去做一些體驗優化的工作。
升維思考的格局比同類思考的格局要大一些,同類思考隻是站在同類的次元去思考還有什麼,而升維思考站在的次元更高,它可以往下拆解出不同的子項出來,如穩定性建設,它可以拆解出穩定性監控、穩定性預案、穩定性應急處理……如果說同類思考是橫向思考,那麼更新思考就是縱向思考,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平面。
3 降維思考方法
降維思考的方法與升維思考的方法相反,它是往下一層去思考。這種方法比較适用于目标非常明确的場景,去思考具體要去做什麼事。比如店鋪營銷,它相當是一個命題,店鋪營銷需要哪些能力去支撐,如何體系化地表達出來就非常重要。降維思考更像是一種逆向思考,目标已經有了,怎麼去推導需要哪些能力去支撐,這些能力就是需要去建設的。回到例子本身,店鋪營銷,至少要包含:店鋪優惠、店鋪互動、店鋪投放、店鋪權益履約、店鋪觸達,還可以往下細分去思考每塊的内容,如店鋪互動,需要思考有哪些不同的店鋪互動類型,常見的有新人進店領取優惠券、關注店鋪領取優惠券、玩遊戲領取優惠券……一層層地往下細化,整個體系就搭建起來了。
如果說升維思考更适合做平台類的建設,那麼降維思考就适合場景類的建設,一個面向抽象規劃,一個面向具體規劃。降維思考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店鋪域要用到營銷能力,本身底層的營銷能力又是營銷域負責的,那麼店鋪營銷能做的事就是将營銷能力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上,如關注店鋪領取積分、積分兌換裝修模闆……平台思維和場景思維是兩個不同的思維方式,平台思維偏通用類的規劃設計,更多的是運用歸納的思維,而場景思維是偏具體業務的規劃設計,更多的是運用演繹的思維。
4 精專思考方法
精專思考的方式是專注于特定領域,将某一件事做到極緻。比如做晶片,5nm就是一個技術挑戰,在這個領域沒有足夠多的研究,是很難達到5nm的标準。精專思維應用到規劃上,更多的偏向具體度量名額的提升上,比如性能優化,RT從xx降到xx,QPS從xx提升至xx……研發效能,研發時間從xx降到xx,效率從xx提升至xx……SLA從99.99%提升至99.999%……這樣的規劃案例非常多,精專展現的是深度,當把基礎的能力都建設得差不多之後,要麼選擇更廣闊的空間,要麼選擇做得更深,比如營銷中怎麼去預防資損就是一個深度問題,還有怎麼去提升研發效能上,是通過架構更新,還是流程改進,亦或是架構優化……越往底層,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就非常高。
降維和精專又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和前面兩種方法構成了立體的視角。如果規劃中能靈活運用這四種方法,整個規劃的内容就豐富,既有廣度的内容,又有深度的内容。
四 規劃方法隻是一個工具
1 不要過分沉迷方法
方法隻是一種工具,讓我們更好地去工作,但我們不能過分去強調方法,本質上還是要回歸到業務認識上,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的道理,對業務沒有思考,空有方法也是沒有用的。筆者的建議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規劃方法,真正吸取一兩個人的方法之後,真正去實踐,從實踐中再總結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同的人對方法的表述不一樣,本質上是大同小異的,真正掌握4、5種方法就足夠用了,不用貪多,把方法的原理、思路了解好了,多去實踐,在實踐中再去體會,多規劃幾次,你也就懂了。
2 深度思考業務才是正道
在上一節中也提到不要過分地沉迷于方法,深度思考業務才是正道,一般懂一個業務是需要時間的,要不斷去思考業務的本質是什麼,業務的商業價值是什麼,從本質和商業價值中去尋找我們的機會。比如筆者就花了很長時間去思考店鋪的本質是什麼,它的商業價值是什麼,不管是業務本質還是商業價值都是簡單的,如果不能夠用一兩句話講清楚,很有可能你還沒有深刻了解(有可能你知道但沒有表達出來)。以店鋪業務為例,站在賣家的視角,店鋪給賣家的商業價值就是讓賣家用得爽店鋪、用得好店鋪,用得爽就是賣家在裝修店鋪的過程中,他的體驗是好的,這也是人之常情,你用一個東西,用得很不通暢,你也就不想去用它;用得好就是裝修出來的店鋪,買家更願意在店鋪裡購物,即轉化率要高。
在規劃時,應該多關注業務,多思考業務上的痛點問題、業務的本質、這個業務的初衷是什麼,所要做事的方向就會清晰一些,我們所做的規劃一定是有目的地,解決一個痛點,解決一個難題,新增加能力……背後是有決策依據的,當把背後的思考講清楚之後,大家的目标感、方向感就會更清晰。
五 讓規劃落地
1 規劃能看得出一個人的格局
不同的人看到的問題不一樣,所接受的輸入資訊也不一樣,思維模式也不一樣,是以不同的人思考的出發點不一樣,他所做的規劃也就不一樣。有的人思考深刻,考慮周全,規劃的内容非常有體系化;有的人專注于某一個領域,不斷探索底層的問題,規劃的内容非常有深度;也有的人思考的問題比較單一,規劃的内容比較零散……
從規劃出來的内容,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格局,這個格局或大或小,或深或淺,它直接影響着今後一段時間工作的方向。我們更希望有大格局的規劃,就像國家有5年規劃、10年規劃、100年規劃,能清晰地知道我們要駛向何方,未來是什麼。規劃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去挑戰一些未知區域的内容,這樣也就有巨大的優勢,在這個賽道上,很早就開始布局了,即使别人要追上來,也不是一兩年的事。在這個領域上保持着領先地位。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絕對不是漫無目的做出來的,一定是很早就開始規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才可以。
2 體系化的規劃
規劃要體系化,而不是散點去規劃,散點做事不成體系,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散點規劃并不能看出清晰的目标。比如在規劃度量裝修體驗的度量名額時,它所包含的内容就非常多,如确定業務目标、業務目标拆解、數量埋點、接口監控、行為路徑分析、問卷設計、實時回報通道、名額相關性計算等,整個形成一個體系,從邏輯上是自洽的。不成體系的規劃,往往會受别人的質疑,很明顯缺少一些能力支撐。
3 重點落地
當有了規劃之後,接下最為重要的就是把規劃裡的内容實作出來,我們最為牛逼的就是一兩年後把我們當初設計的規劃都實作了,那個時候是最有成就感的。我們規劃的格局要大,同時落地要實,實實在在地完成規劃的内容,否則即使規劃再好,最終也不會有很好的結果,阿裡有一句話:"為結果買單,為過程鼓掌"。
一般PM要承擔項目管理的角色,把控項目進度,及時發現風險并且協調資源解決問題。以我們團隊為例,會有一些專項去落實規劃的内容,做好需求分析、方案設計,每周會有項目周報,跟蹤項目進度和項目風險,沒有管理的項目,延期的風險是巨大的。
2021阿裡雲峰會暨開發者大會
邀請函
2021阿裡雲開發者大會來啦!身為數字星球造物主的開發者,怎能缺席?
點選這裡,開啟專屬于你的邀請函,5月29日,我們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