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身邊有沒有料事如神、或是遇事能先知先覺的人,在現代資訊科技高速發展,一天一變樣的今天,能有人預測幾年後的事情已經很了不起了。而這些料事如神的人要麼有着足夠的資訊來源,要麼學富五車,他們的眼光也是以變得非常鋒銳。在我們的印象裡,古人都是非常有智慧的,比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砸缸救人的司馬光、5歲稱象的曹沖。一個人能得到暫時的快樂靠的是小聰明,而要決定一個家族的命脈靠的則是大智慧。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一生的成就非常出名,能夠培養出他這麼一個天才的家族肯定也非同小可。不說朱熹之前的祖宗,隻說朱家的傳承從朱熹開始又往下延續了600多年,一直到了清朝時期,依然人丁興旺。
按理說,一代天子一代臣,朱熹一脈的朱家或多或少總會出現幾個權臣常伴皇上左右,但是改朝換代的時候,朱家卻從未遭到過清算,這還真靠大家族傳下來的智慧。1662年到1722年,正是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曆史上的康熙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但他也同樣是一名有着“鐵腕手段”的皇帝。他平定了多地政權的叛亂,打仗的同時也注重民生,花了61年的時間,交給了自己的後代乾隆一個冉冉新生的國家。在一個明君手底下辦事還是蠻有前途的,是以康熙初年,朱家的年輕人也發憤圖強,想考了科舉入朝為官,光宗耀祖。

但是當時的族長見此情景,趕忙勸阻,學習是好事,但就是不準年輕人去考科舉。有些人被族長說得興緻缺缺,就放棄了科舉,唯有朱尚孟怎麼都不願意。他有學習的天賦,又肯勤奮努力,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塊金子,不願聽母親和族長的勸說,繼續發憤圖強。果然到了1677年,朱尚孟金榜題名,古時中進士可是很難的,每隔幾年也就是那麼些人。很多大家族費勁千辛萬苦也才隻能培養出個舉人,從未出過進士。舉人都已經是“文曲星”下凡了,那麼進士就是“曠世奇才”,至少能帶動家族興旺三代。
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朱尚孟也歡天喜地的宴請族人。但是族長卻把這個事情壓了下去,并把朱尚孟從族譜中除名,報備官衙。朱尚孟和族人們都不能了解族長為何要這麼做,朱尚孟求個解釋,族長也隻是擺擺手說:“好自為之”。拗不過族長的權威,所有人隻能作罷,朱尚孟還是歡歡喜喜地走馬上任了。一進官場深似海,最初十幾年間,朱尚孟穩步高升,但是康熙晚期興起了文字獄,很多官員都被牽連下了冤獄。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數戴名世的《南山集》一案。 戴名世也曾在1683年高中進士,但是他為人清高,看不慣清朝官員,是以1713年《南山集》案發後,在不僅戴名世自己被清朝殺害,但凡與戴名世有過交際的人也都被康熙指令格殺勿論。朱尚孟也在這幾百個人名單裡面,很多家族都遭到了牽連。
這時候,朱家的人才想起已經過世的老族長的英明之舉,并且還将這件事經常教育子孫。等到了1781年乾隆年間,朱家又出了一名進士,名叫朱紹宇。朱紹宇從決定讀書考科舉開始,就常聽家裡老人們的教誨,是以他考了進士後,主動提出退出家族。但是這名新族長卻告訴他說沒有必要,盡管去當官。朱紹宇雖然滿腹疑問,還是去當官了。但是因為家族裡有前車之鑒,是以朱紹宇一直小心行事。因為他很機智又很謹慎,是以一路高升,平步青雲,朱家也是以強盛了起來,一連出了好幾個重要人物。
族人們都不太明白為何新老族長兩人對待入朝為官的态度不一樣,總是跑去追問,新族長悠悠道出了老族長當年不敢說出來的話。曆史上,每當王朝改朝換代之時,就是局勢最混亂的時候,老族長知道身處亂世千萬不可為官,以免引來殺身之禍。但是現在是盛世時期,滿漢之間的重重沖突也已經慢慢消磨掉了,這時候當官才會有更大的前途。而且當年老族長之是以不肯說出原因,就是怕大家知道之後,言論太多也會引來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