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身边有没有料事如神、或是遇事能先知先觉的人,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一天一变样的今天,能有人预测几年后的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这些料事如神的人要么有着足够的信息来源,要么学富五车,他们的眼光也因此变得非常锋锐。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人都是非常有智慧的,比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砸缸救人的司马光、5岁称象的曹冲。一个人能得到暂时的快乐靠的是小聪明,而要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脉靠的则是大智慧。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一生的成就非常出名,能够培养出他这么一个天才的家族肯定也非同小可。不说朱熹之前的祖宗,只说朱家的传承从朱熹开始又往下延续了600多年,一直到了清朝时期,依然人丁兴旺。
按理说,一代天子一代臣,朱熹一脉的朱家或多或少总会出现几个权臣常伴皇上左右,但是改朝换代的时候,朱家却从未遭到过清算,这还真靠大家族传下来的智慧。1662年到1722年,正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历史上的康熙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但他也同样是一名有着“铁腕手段”的皇帝。他平定了多地政权的叛乱,打仗的同时也注重民生,花了61年的时间,交给了自己的后代乾隆一个冉冉新生的国家。在一个明君手底下办事还是蛮有前途的,所以康熙初年,朱家的年轻人也发愤图强,想考了科举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但是当时的族长见此情景,赶忙劝阻,学习是好事,但就是不准年轻人去考科举。有些人被族长说得兴致缺缺,就放弃了科举,唯有朱尚孟怎么都不愿意。他有学习的天赋,又肯勤奋努力,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块金子,不愿听母亲和族长的劝说,继续发愤图强。果然到了1677年,朱尚孟金榜题名,古时中进士可是很难的,每隔几年也就是那么些人。很多大家族费劲千辛万苦也才只能培养出个举人,从未出过进士。举人都已经是“文曲星”下凡了,那么进士就是“旷世奇才”,至少能带动家族兴旺三代。
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朱尚孟也欢天喜地的宴请族人。但是族长却把这个事情压了下去,并把朱尚孟从族谱中除名,报备官衙。朱尚孟和族人们都不能理解族长为何要这么做,朱尚孟求个解释,族长也只是摆摆手说:“好自为之”。拗不过族长的权威,所有人只能作罢,朱尚孟还是欢欢喜喜地走马上任了。一进官场深似海,最初十几年间,朱尚孟稳步高升,但是康熙晚期兴起了文字狱,很多官员都被牵连下了冤狱。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戴名世的《南山集》一案。 戴名世也曾在1683年高中进士,但是他为人清高,看不惯清朝官员,所以1713年《南山集》案发后,在不仅戴名世自己被清朝杀害,但凡与戴名世有过交际的人也都被康熙命令格杀勿论。朱尚孟也在这几百个人名单里面,很多家族都遭到了牵连。
这时候,朱家的人才想起已经过世的老族长的英明之举,并且还将这件事经常教育子孙。等到了1781年乾隆年间,朱家又出了一名进士,名叫朱绍宇。朱绍宇从决定读书考科举开始,就常听家里老人们的教诲,所以他考了进士后,主动提出退出家族。但是这名新族长却告诉他说没有必要,尽管去当官。朱绍宇虽然满腹疑问,还是去当官了。但是因为家族里有前车之鉴,所以朱绍宇一直小心行事。因为他很机智又很谨慎,所以一路高升,平步青云,朱家也因此强盛了起来,一连出了好几个重要人物。
族人们都不太明白为何新老族长两人对待入朝为官的态度不一样,总是跑去追问,新族长悠悠道出了老族长当年不敢说出来的话。历史上,每当王朝改朝换代之时,就是局势最混乱的时候,老族长知道身处乱世千万不可为官,以免引来杀身之祸。但是现在是盛世时期,满汉之间的重重矛盾也已经慢慢消磨掉了,这时候当官才会有更大的前途。而且当年老族长之所以不肯说出原因,就是怕大家知道之后,言论太多也会引来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