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40歲左右的時候,相士胡文炳為他占了一卦,說他63歲得子,76歲壽終。後來袁枚果然是63歲得子。欣喜之餘,袁枚又禁不住暗自思忖,若胡文炳的話應驗,76歲當是自己的生死大限。一想到這兒,袁枚頓時變得惴惴不安起來。
或許是“疑心生暗鬼”,到了76歲這一年,袁枚的身體果然大不如前。他先是夢見僧道談論死的話題,繼而又“忽嬰腹疾形神枯”,于是袁枚深信自己是死期将至。

面對死亡,袁枚第一反應是趕緊為自己作歌自挽,歌雲:“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無端,其去亦無故……作速海風迎,仙龛陪白傅。或遊天外天,目睹所未睹。勿再入輪回,依舊詩人作。”
袁枚不光自己寫自祭文、自挽詩,而且還廣泛号召好友給他寫挽詩。朋友們不好意思為活着的人寫挽詩,是以響應者寥寥。見此狀,袁枚又寫了《見諸公挽章不至,口号四首催之》,對大家進行引導和鼓勵。
他說,自己将死,不想空着手離開人世,是以大家要多為他寫點挽詩,況且,人人皆有一死,不必忌諱。
在袁枚的一再索求下,趙翼、姚鼐、孫士毅、洪亮吉、錢大昕等30餘人被迫寫了挽詩。這些詩或調侃,或挽留,或贊美,一時成為文壇佳話。
到了76歲這年的除夕,一直處于惶恐之中的袁枚愈發認為自己的大限到了。于是除夕之夜,袁枚早早地就将家人召至身旁,一一話别後,他便坐在那兒靜靜地等待死亡的降臨。此時,包括他83歲的姐姐在内的全家人都在惴惴不安地守着他“坐以待死”。
晚年袁枚
随着一聲雞叫,“76歲那年”很快成為過去。苦苦等待的死神并沒有降臨,全家人為之欣喜。袁枚更是高興得手舞足蹈,一邊跳一邊大叫:“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劉更生’,不,不,應該叫‘李延年’!”為了表示慶賀,袁枚一口氣寫下了七首詩《除夕告存戲作七絕句》,表達自己及全家人的歡喜之情。
史載,袁枚于82歲高齡壽終正寝,是标準的一代文星兼壽星。
監制 | 先宏明
編輯 | 巫家宏
部分圖檔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