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祖”如何從一位早逝的民間小女,發展成億萬群眾信仰的“聖母”

在福建沿海等地,人們非常敬仰一位“女神”,她就是“媽祖”。

人們常說,全世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媽祖”文化遠播世界,廟宇遍布46個國家和地區,達上萬座。如今“媽祖”的敬仰者已超3億多人,“媽祖”文化已成為一種帶有世界性的民間信俗文化。

那麼,“媽祖”到底是誰?“媽祖”文化又起源于哪裡?

“媽祖”如何從一位早逝的民間小女,發展成億萬群眾信仰的“聖母”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媽祖”文化肇始于對一位真實曆史人物的紀念。據宋代文獻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誕生于福建莆田。長大成人後,識天文、懂醫理,急公好義、見義勇為。曾經點燃自己的屋子作為燈塔,幫助風浪中的船工漁民脫險回港。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險船隻時,林默不幸被桅杆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年僅28歲。

當地人為了紀念她,為她建祠堂。自宋代至明中期,民間稱她為“通靈神女”或“湄洲神女”。明中期後,群眾親切地稱她為“娘媽”。随後,去台灣的福建移民進一步尊稱她為“媽祖”,意思就是娘媽之“祖”。如今,“媽祖”這一民間質樸的稱呼已深入人心,被人們普遍接受。

在北宋時期,“媽祖”的傳說還僅限于莆田民間地區,影響力并不大。在她死後的100多年裡,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以後,“媽祖”才逐漸名揚天下。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林默被封為崇福夫人。從這以後,經過南宋、元、明和清四個朝代,14個皇帝先後敕封了36次,林默地位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封号最長達64個字。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媽祖”被列入國家祀典,地方官員親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地位同孔子、關羽一樣。可見“媽祖”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不可謂不高。

要知道,在中國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十分卑微的。除了女娲、王母這些上古形成的女神,人們信仰的保護神幾乎都是男性,為何隻有“媽祖”例外?

頭号君認為這就要從福建的曆史發展說起了。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因為大都為山地多出蛇蟲,是以福建簡稱為“閩”。這樣的地形當然不适合農耕文化的發展,是以唐代以前福建人煙稀少,社會發展極其緩慢。公元733年,唐玄宗設福建經略時,才出現“福建”之名。

“媽祖”如何從一位早逝的民間小女,發展成億萬群眾信仰的“聖母”

唐朝末期,天下大亂,河南光州的王潮、王審知、王審邽兄弟發動起義,南下入閩,這就是著名的“三王開閩”。三王治閩41年,廣施德政,發展經濟,期間才真正地發展起來。因為缺少耕地,他們非常重視海外貿易,為以後福建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三王治閩”到北宋這段期間,福建地方經濟處于漁獵文明向農業文明、商業文明過渡時期。畢竟,在漁獵采集為主的民間,女性還是居于主導地位,林默之是以能以女性身份“封”神,正反映出當時福建民間地區仍有具有“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這與中原地區的“女娲”神話形成有着相同的曆史背景。是以,林默雖然是女性,卻能成為當地人信仰的神。

“媽祖”一生以海為伴,奉獻于海。随着宋元時期拓展海疆、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及清代海上貿易的繁榮,“媽祖”文化從福建莆田的湄洲島走向世界。作為“中華三大祭典”之一,湄洲媽祖祭典于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媽祖”如何從一位早逝的民間小女,發展成億萬群眾信仰的“聖母”

“媽祖”文化世代傳承,已經融入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寄平安”是典型的媽祖服飾。莆田人每逢親友來訪,壽誕喜慶,逢年遇節,家人團聚,都要吃一碗寓意 “平安祥和” 的媽祖面。

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标志着媽祖文化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曆經千年的媽祖文化,早已成為東南亞乃至海内外華僑華人的文化共識而愈加興旺。

如今,發祥于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媽祖”文化,蘊含着“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内涵,“和平、勇敢、友善”的核心理念,“平安、和諧、包容”的價值取向,反映了中國海洋文明的鮮明特征,已成為海峽兩岸、海内外華人“民族認同”的精神力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