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妈祖”如何从一位早逝的民间小女,发展成亿万民众信仰的“圣母”

在福建沿海等地,人们非常敬仰一位“女神”,她就是“妈祖”。

人们常说,全世界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妈祖”文化远播世界,庙宇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达上万座。如今“妈祖”的敬仰者已超3亿多人,“妈祖”文化已成为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民间信俗文化。

那么,“妈祖”到底是谁?“妈祖”文化又起源于哪里?

“妈祖”如何从一位早逝的民间小女,发展成亿万民众信仰的“圣母”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文化肇始于对一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纪念。据宋代文献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诞生于福建莆田。长大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急公好义、见义勇为。曾经点燃自己的屋子作为灯塔,帮助风浪中的船工渔民脱险回港。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林默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年仅28岁。

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为她建祠堂。自宋代至明中期,民间称她为“通灵神女”或“湄洲神女”。明中期后,民众亲切地称她为“娘妈”。随后,去台湾的福建移民进一步尊称她为“妈祖”,意思就是娘妈之“祖”。如今,“妈祖”这一民间质朴的称呼已深入人心,被人们普遍接受。

在北宋时期,“妈祖”的传说还仅限于莆田民间地区,影响力并不大。在她死后的100多年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后,“妈祖”才逐渐名扬天下。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林默被封为崇福夫人。从这以后,经过南宋、元、明和清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敕封了36次,林默地位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封号最长达64个字。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员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地位同孔子、关羽一样。可见“妈祖”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高。

要知道,在中国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十分卑微的。除了女娲、王母这些上古形成的女神,人们信仰的保护神几乎都是男性,为何只有“妈祖”例外?

头号君认为这就要从福建的历史发展说起了。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因为大都为山地多出蛇虫,所以福建简称为“闽”。这样的地形当然不适合农耕文化的发展,所以唐代以前福建人烟稀少,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公元733年,唐玄宗设福建经略时,才出现“福建”之名。

“妈祖”如何从一位早逝的民间小女,发展成亿万民众信仰的“圣母”

唐朝末期,天下大乱,河南光州的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发动起义,南下入闽,这就是著名的“三王开闽”。三王治闽41年,广施德政,发展经济,期间才真正地发展起来。因为缺少耕地,他们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为以后福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三王治闽”到北宋这段期间,福建地方经济处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商业文明过渡时期。毕竟,在渔猎采集为主的民间,女性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林默之所以能以女性身份“封”神,正反映出当时福建民间地区仍有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这与中原地区的“女娲”神话形成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所以,林默虽然是女性,却能成为当地人信仰的神。

“妈祖”一生以海为伴,奉献于海。随着宋元时期拓展海疆、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及清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妈祖”文化从福建莆田的湄洲岛走向世界。作为“中华三大祭典”之一,湄洲妈祖祭典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如何从一位早逝的民间小女,发展成亿万民众信仰的“圣母”

“妈祖”文化世代传承,已经融入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寄平安”是典型的妈祖服饰。莆田人每逢亲友来访,寿诞喜庆,逢年遇节,家人团聚,都要吃一碗寓意 “平安祥和” 的妈祖面。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的妈祖文化,早已成为东南亚乃至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文化共识而愈加兴旺。

如今,发祥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文化,蕴含着“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涵,“和平、勇敢、友善”的核心理念,“平安、和谐、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海洋文明的鲜明特征,已成为海峡两岸、海内外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