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官箴文化中的廉政觀: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古代官箴文化中的廉政觀: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中國古代的官箴通俗地說,就是做官的基本守則。官箴的類型和數量很多,最為著名的,當數宋朝的“戒石銘”。它原是五代後蜀君主孟昶頒發給各地官員的官箴,共24句,宋太宗趙光義選取了其中四句16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頒行天下。南宋高宗趙構又将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所書寫的這16個字“命州縣長吏刻銘座右”,成了衙門官吏的座右銘。

古代官箴的内容大都是做官的一些基本要求,如為官清正廉明、慈愛百姓、興利除害、執法公正等等,而廉潔奉公無疑是所有官箴共同的和最基本的要求。現存最早的官箴,應當算是《雲夢秦簡》中的那篇《為吏之道》了。它的開篇就提出了“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并将“五善”“五失”作為區分好官與壞官的标準。“五善”的第二條就是“清廉毋謗”;而“五失”的第三條則是“居官善取”。北宋趙襄在《州縣提綱》中,也明确提出“故為官者,當以廉為先”,并特别指出,廉潔是作為一個官員的基本要求:“居官不言廉,廉蓋居官者分内事”。南宋呂本中在其《官箴》中,提出了“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被後世稱為“千古不可易”。南宋真德秀在著名的《西山政訓》中,提出了為官的四項基本要求,第一項便是“律己以廉”,并指出:“凡名士大夫者,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A錢,便為大惡。不廉之吏,如蒙不潔,雖有他美,莫能自贖,故以此為四事之首。”

當然,廉政涉及多方面的要求。從古代官箴的内容來看,為官者要真正做到廉潔從政,除了一般要求外,最基本的是要從兩個方面加強自律。

一是官員要“潔己”,說白了,就是對自己在品性上高要求,而生活上低要求。清朝的《公門不費錢功德錄》中,就将“潔己為民”作為做官的一項“功德”。北宋陳襄在《州縣提綱》中對此提出了“節用養廉”和“勿求虛譽”。所謂“節用養廉”,就是根據自身實際經濟條件,量入而出,不要過度追求奢華的生活,“故欲養廉,莫若量其所入,節其所用,雖粗衣粝食,節澹度日”,這樣便可以做到“俯仰亡愧,居之而安,履之而順,其心休休,豈不樂哉!”所謂“勿求虛譽”,就是不要貪圖和追求虛名,為了個人的榮譽和面子,沽名釣譽,不惜貪贓枉法,大肆折騰:“居官有欲沽虛譽而觊美職者,民本安靜,必欲興事改作,以祈上官之知;奸猾當治,必欲曲法庇護,以悅小人之意;以緻修飾廚傳,厚賂過客,甚則為矯激不情之事”。是以,為官者不應過分追求個人的名譽和面子,而應當以百姓利益為重,“知官職固自有分,讵可以沽名得?是是非非,久而自定,要當盡其在我,而民被實惠足矣!”

南宋胡太初在《晝簾緒論》中也提出了“潔己”的要求。他坦承:“人孰不知廉吾分内事”,但由于“物交勢迫,浸不自由”。在生活方面,“素貧賤者,有妻子啼号之擾,素富貴者,有口體豢養之需”;在精神方面,“喜聲譽則飾廚傳以娛賓,務結托則厚苞苴以通好”;如此一來,“雖欲廉,得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這就需要從“潔己”做起,正如陳襄在《州縣提綱》中所說:“人生貧富固有定分,越分過取,此有所得,彼必有虧。況明有三尺,一陷貪墨終身不可洗滌。故可饑、可寒、可殺、可戮,獨不可一毫妄取。”

做到“潔”的關鍵,在于一“儉”字。清朝名吏汪輝祖在《佐治藥言》中說:“儉以養廉”。明朝徐榜在《宦遊日記》中提出:“儉有四益”。他認為,“凡人貪淫之過,未有不生于奢侈者,儉則不貪不淫,可以養德,一益也”;除此之外,儉還能夠養壽、養神、養氣,于民于己,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官員要管好身邊人。一些古代的官箴中,特别強調這一點。古代官員都是異地為官任職,一方面,上任時帶有自己的親随;另一方面,辦事時又要依靠當地衙門裡的胥吏。是以,官員不僅自身要廉潔奉公,還要管好身邊的胥吏随從,防止他們倚仗權勢、弄權貪贓。陳襄在《州縣提綱》中專門提出了“防吏弄權”的要求,他認為,這些人“本為赇賂以優厚其家”,一旦有機會就會玩弄權勢,瞞着長官收受當事人錢财,不僅損害了百姓的利益,也敗壞了官員自己的名聲,“彼之賄賂日厚,而我之惡名日彰,殊不知官長本不知也。”是以,必須對屬下的胥吏親随嚴加管束,不給他們弄權牟利的機會。當然,更重要的是官員自己要以身作則。胡太初在《晝簾緒論》就指出:“為今之計者,亦不過曰廉以率之耳。其身正,不令而行。”

除了親随胥吏外,管好自己的親戚子弟,也是管好身邊人的重要方面。陳襄在《州縣提綱》特别提出“防閑子弟”和“戒親戚販鬻”。清人謝金銮在《居官緻用篇》中也說:“親戚歡娛僮仆飽,此一語是居官入手時第一誤事。此處不立主意,将來便不可救藥”,“緻壞了名聲,喪了廉恥,明犯刑法,暗積冤孽,一切罪苦,都隻是自家承擔”,到時悔之晚矣!

古代官箴中所表達的廉政觀,是中國廉政文化的精髓部分,至今依然有其現實意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官箴的作者,本身就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們言傳身教,在中國廉政史上,也留下了一段佳話。例如,被清康熙皇帝譽為“居官清正,天下所知”的張伯行,就是清朝中期較為著名的清官,而他在任福建巡撫時所作的《禁饋送檄》,更是流傳後世的著名官箴: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傥非不義之财,此物何來?”

繼續閱讀